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
前言
4月2日原定是李嘉诚与美国财团港口交易的签约日期,不过早在几天前,各种不利消息不断传来,最终导致这笔港口交易无限期延后。
千万别轻视这个“延后”,交易暂停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已经让李嘉诚旗下的四大企业损失高达781亿。
如今李嘉诚即使后悔也无济于事,他为何在明知出售港口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还执意要推进这项交易呢?
转让港口
早在3月4日,李嘉诚旗下的长和实业发布公告称,计划一次性出售除中国以外的所有港口业务,这些业务涵盖分布在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其中巴拿马运河东西两端的两个港口尤为重要。
这些港口的买家是来自美国的贝莱德财团,双方原定于4月2日正式签订协议。明眼人都能看出,特朗普对巴拿马运河港口一直虎视眈眈,贝莱德此举正好迎合了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政策导向,因此美国政府对此事极为关注。
到了3月28日,港澳办转发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二司负责人答记者问的内容,提到“已经注意到该笔交易,并将依法审查,以保护公平竞争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就在这一天,李嘉诚出售港口的事情开始变得格外严肃起来。同一天,港媒报道指出,长和集团下周并不会签署任何关于出售巴拿马运河港口的协议。
换句话说,李嘉诚与贝莱德之间的这笔交易,在即将签订协议的关键时刻突然按下了“暂停键”。这43个港口到底卖不卖、卖给谁,目前充满了不确定性。
即便到现在,这笔交易也只是“暂缓”而非取消。原本长和计划在4月2日签订协议,但《南华早报》却表示这并非“真正的最后期限”。最近,媒体和相关重要人物纷纷发声,而李嘉诚依然没有明确表态不会将港口卖给贝莱德,只是在各方压力下采取了一种拖延战术。
自从李嘉诚出售港口的消息曝光后,长和旗下的上市公司股价集体下跌。3月29日当天,和黄医药大跌7.95%,长实集团重挫6.98%,长和跌幅达到3.9%。更糟糕的是,在过去的11个交易日中,长和累计跌幅高达16.49%,市值蒸发323.6亿港元。
另外一些市值上千亿的公司,如长江基建、电能实业等巨头也未能幸免。长江基建在短短7天内市值缩水172.4亿港元,电能实业则蒸发了122.43亿港元。
这四大集团加起来,已经累计损失了781亿港元。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后果,真正致命的是李嘉诚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个人形象彻底崩塌。
曾经的他是草根逆袭的典范,也是爱国企业家的象征。然而这次出售港口事件,让公众看清了一个事实: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李嘉诚选择了放弃国家利益只为自身谋利……
转让港口的影响
表面上看,李嘉诚出售港口的事件不过是跨国资本之间再平常不过的资金流动。但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一看似普通的商业行为背后,隐藏着足以改变全球贸易格局的巨大隐患。
因为在这43个港口中,包含了被称为“世界桥梁”的巴拿马运河控制权。如果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商业交易,贝莱德集团董事长芬克就不会频繁与特朗普等白宫高层通话。
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觊觎早已路人皆知。这条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两大洋之间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每年承载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其中中国商船占比达21%。
自特朗普上任以来,他就不断宣扬所谓“中国威胁论”,甚至扬言要用武力收回各大运河主权。这种赤裸裸的霸权逻辑,在贝莱德收购案中找到了最佳体现。
更令人惊讶的是,李嘉诚一方也显得异常配合。十年前,长和集团将港口40%的股权出售给国有企业时,开价高达193亿美元;然而此次出售80%股权的价格,竟然只有228亿美元。
这43个港口的年收入为453亿港元,若将其卖给贝莱德,他们只需四年时间就能回本。按照李嘉诚一贯精明的商业头脑来看,他显然不会去做这种赔本的买卖,背后必定有某种不可告人的政治因素推动。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新规,未来中国船只停靠贝莱德控制的港口时,将面临单次500万美元的高昂费用。此外,港口系统记录的中国商船轨迹、货物数据等信息,都有可能被用作美国制裁中国企业的“武器库”。
李嘉诚出售港口的原因
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计划以228亿美元的价格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资产,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港口。这笔交易不仅涉及巨额商业利益,更因其地缘战略价值以及中美博弈的大背景引发了广泛争议。
自从特朗普政府上台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来,关税战导致全球贸易量大幅下降,作为依赖“收租”模式的行业,港口业务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长和的港口业务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9%,但2024年的EBITDA(息税折旧前利润)仅为100亿至150亿港元。按照贝莱德228亿美元的收购价计算,相当于提前套现了未来15-20年的预期收益。
贝莱德出价较市场估值(约105亿美元)溢价近两倍,并且采用现金形式完成交易,能够迅速为长和提供流动性支持。通过此交易,李嘉诚家族可一次性套现约180亿美元,加上此前运营所得利润,总收益超过1378亿港元。这种快速变现的方式完全符合李嘉诚家族一贯坚持的“低买高卖”商业策略。
长和认为,如果拒绝这笔交易,可能会面临美国方面的制裁,例如冻结资产或限制融资。而中国目前缺乏类似美国CFIUS的“战略资产审查机制”,难以给予对等保护。李嘉诚家族在欧美拥有大量资产,例如英国电网、加拿大能源项目等,因此需要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
中国官方媒体《大公报》连续发表文章批评该交易“助纣为虐”,认为港口控制权的转移将对中国能源与粮食运输安全构成威胁,削弱“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物流网络布局。港澳办转发相关评论,强调企业应承担“民族责任”,并暗示可能动用《香港国安法》阻止交易。
长和股价在交易消息公布后的11天内暴跌,市值蒸发超780亿港元,反映出资本市场对该交易风险的高度担忧。中国市场监管总局启动反垄断审查程序,商务部则定性该交易为“在商不言商”,暗示可能以国家安全为由否决。
李嘉诚次子李泽楷在交易倒计时期间现身北京,试图通过高层接触缓解矛盾。长和在内地的零售、基建业务占比超过40%,若失去政策支持,其全球化布局将难以为继。家族声誉及长期在华利益成为交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截至2025年4月2日,由于多方阻力,交易暂时搁置未签。中方通过黑石集团(贝莱德前母公司)释放信号,暗示若交易完成,长和可能失去中国市场准入资格。
美国内部同样出现了反垄断质疑的声音,要求延长审查时间。若交易最终失败,李嘉诚可能面临贝莱德的违约索赔;但如果继续推进,则将承受中方系统性的排斥,甚至影响到家族第三代的商业前途。
结语
企业利益与民族责任的冲突:在全球“去全球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跨国资本面临着选边站的压力,单纯依靠商业逻辑已难以应对大国博弈中的复杂局面。
国际规则的双重标准: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商业事务,如封禁TikTok,却要求中国“在商言商”,充分暴露了当前国际秩序的不对称性。
信息源:李萌:李嘉诚出售海外港口,中国反垄断法能不能管?观察者网2025-03-21。
信息源:港媒:李嘉诚卖港口交易暂缓,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3-29。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