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路灯在凌晨一点依然亮着,我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无意识地敲着键盘,文档里密密麻麻的英语单词和专业课笔记像一片片黑压压的乌云。耳机里循环播放着“专升本必背500词”的音频,可我的思绪早就飘远了——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翻开同一页管理学教材,却连一个知识点都没记住。
“我真的能考上吗?”
这个问题像一根刺,扎在每一个复习的间隙。刷手机时总看到“湖北公办缩招”“录取率跌破20%”的推送,手指一滑,又瞥见社交平台上有人晒出模拟考230分的成绩单。我低头看看自己上周测试的167分,突然觉得桌上的咖啡酸得发苦。去年学长说“努力就能上岸”,可他没告诉我,今年连民办院校的热门专业都要挤破头。
“如果失败了呢?”
这个念头比做不出的阅读理解更让人窒息。室友上个月签了家本地公司,月薪四千,他说“专升本不如早工作攒经验”。妈妈昨晚打电话,小心翼翼地问“复习钱够不够,要不要再给你转点”,可她不知道民办院校的学费一年两万三,抵得上她半年的工资。我盯着招生简章里“毕业后授予普通本科文凭”那行字,忍不住想:如果考不上,我是不是连让父母失望的资格都没有?
“我的选择对吗?”
书架上摆着去年买的四级真题集,封面还崭新着。当初决定专升本时,辅导员说“这是最后拿全日制本科的机会”,可当我真正开始备考,才发现这条路比想象中孤独。朋友圈里同学们晒毕业旅行、聚餐合照,而我每天在图书馆从开馆坐到闭馆,连吃饭都在背作文模板。上周高中同学聚会,听说当年成绩不如我的小陈考上了211研究生,那一瞬间,我竟然不敢说出自己还在为专升本挣扎。
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江汉大学去年的录取线——238分。桌角贴着的计划表上,英语每日任务还剩两篇阅读没完成,专业课思维导图才画到第三章。我忽然想起今天在食堂听见两个女生的对话:“我们专业今年只招30人,报名已经突破300了。”她们的声音很轻,却让我夹菜的手抖了抖,土豆排骨突然变得难以下咽。
关掉台灯准备睡觉时,手机屏幕亮起,专升本交流群里跳出一条消息:“2024年考试大纲新增数字经济考点。”我默默把充电器插头拔下来,重新坐回书桌前。窗外的夜色更浓了,可我知道,这座城市里还有无数个像我一样的背影,在台灯照亮的方寸之地,笨拙地、固执地与不确定的未来较劲。
“再试一次吧。”
凌晨两点,我对着镜子里挂着黑眼圈的自己说。至少此刻,我还能选择成为那20%中的一员——哪怕只是为了在未来的某天,当有人问起“你是什么学历”时,可以堂堂正正地说出“本科”两个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