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关键时间线与技术细节
事故过程
o智驾状态:车辆事发前开启NOA(导航辅助驾驶),以116km/h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改道至逆向车道,系统在22:44:24检测到障碍物并发出减速请求,开始减速
o驾驶员接管:1秒后(22:44:25),驾驶员接管车辆,方向盘左转22度并踩刹车(制动开度31%),随后右转1度(制动开度38%),但仍在2秒后以97km/h撞击水泥护栏
o车辆起火:碰撞后电池爆燃,车门疑似锁死,外部救援未能及时破窗,3名乘员遇难
技术争议
o反应时间不足: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2秒,远低于国家标准建议的10秒接管时间,驾驶员难以有效避险
oAEB未触发:小米SU7标准版的AEB功能仅识别车辆、行人、二轮车,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静态障碍物,而施工路段普遍使用此类路障
o纯视觉方案局限: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夜间对障碍物识别距离有限,可能影响系统判断
二、责任认定与车企回应
o法律层面:当前L2级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全程担责,但事故暴露车企宣传与用户认知的鸿沟。小米强调“驾驶员接管”属人驾责任,但家属质疑智驾系统预警不足
o车企回应:小米称已提交行车数据配合调查,但未明确事故车电池品牌、车门解锁日志等关键信息,引发公众对透明度的质疑
用户与家属质疑
o车门锁死:家属称碰撞后车门无法从内部打开,小米回应称车辆配备机械拉手,但现场视频显示车门闭合完好,或与车身变形或乘员意识丧失有关
o电池安全:标准版未采用高配车型的“电芯倒置技术”,电池包在高速碰撞下可能因结构塌陷导致热失控加速
3
三、行业反思与监管挑战
1.智驾宣传乱象
2.o过度营销:车企常以“高阶智驾”“零接管”为卖点,弱化功能限制。小米SU7标准版与高配版硬件差异大,但宣传中未明确区分
o用户教育缺失:新手驾驶员对智驾边界认知不足,夜间高速、复杂路况下过度依赖系统
安全标准滞后
o法规空白:现行碰撞测试以50km/h为基准,而新能源车事故平均时速达80km/h以上,标准与实际风险脱节
3逃生机制缺陷:国标要求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但断电或结构变形可能导致失效,需强化冗余设计(如双12V电源)
四、后续影响与善后进展
·股价波动:事故引发市场担忧,小米股价两日内跌幅超25%,市值蒸发约1200亿港元
·家属诉求:遇难者家属要求小米公开起火原因、车门锁死真相,并质疑善后沟通滞后
·行业警示:事故或推动智能驾驶责任认定体系完善,强化车企数据披露义务与用户安全教育
总结
此次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脆弱性、车企宣传与责任的模糊性,以及行业标准与用户认知的错位。小米需在技术透明、善后沟通上提升,而行业亟待从“速度竞赛”转向“安全优先”,避免悲剧重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