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升级,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重要商品现货、期货市场建设,优化期货品种上市、交易、监管等规则,夯实市场形成价格的基础。这一政策导向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强化衍生品价格发现功能提供了重要契机。
期货市场品种布局的现状与优化方向
截至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已上市146个期货期权品种,涵盖农业、有色金属、贵金属、能源化工等多个产业,几乎覆盖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其中,豆粕、豆油、棕榈油等品种的期货价格已成为现货贸易的定价基准,基差贸易模式在塑料、PVC、乙二醇等产业链中广泛应用,并在铁矿石贸易中日渐普及。这些品种的价格发现功能有效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统一价格参考,降低谈判成本,同时为监管部门评估市场风险、监测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量化指标。
然而,尽管期货市场品种体系已较为完善,但仍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在农业强国、制造强国、绿色转型等领域,期货品种的覆盖度和功能发挥仍有待提升。未来,期货市场应重点补齐这些领域的短板,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通过上市更多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期货品种,如绿色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的衍生品,期货市场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需求。
强化衍生品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践与路径
衍生品的价格发现功能是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大连商品交易所打造的期转现平台,为实体企业提供了期现结合的统一入口,促进了相关品种期现价格的融合。2023年,期转现交易量达到12万手,涉及现货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达到121万吨和46亿元。这一实践表明,期货市场通过优化交易机制,能够有效促进期货与现货价格的相互传导,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
为进一步强化价格发现功能,期货市场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提升产业参与度,针对企业套期保值需求,优化交割规则、降低交易成本,并加强产业客户培育;二是强化国际化布局,推动更多期货品种引入境外投资者,支持境内外交易所合作,提升中国期货价格的全球影响力;三是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完善风险预警体系,防范价格异常波动和交割风险,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与展望
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以中粮期货为例,其通过品种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在保障大宗商品供给与价格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期货市场的“工具箱”不断完善,包括期货、期权、互换、远期以及基差贸易、含权贸易等业务模式不断丰富和成熟,赋能实体经济的功能不断加强。
展望未来,期货市场应继续深化产品创新,填补战略性空白。通过优化品种布局、提升产业参与度、强化国际化布局等措施,期货市场将更好地发挥价格发现、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等功能,为实体经济的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期货市场还需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探索适应我国发展阶段的业务模式,进一步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总之,优化期货市场品种布局、强化衍生品价格发现功能,不仅是期货市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不断完善市场体系、提升运行质量,期货市场将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促进经济稳定运行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观察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