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 张小玲 文化是发展的软实力。在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深圳市龙华区传来捷报:大船坑舞麒麟第 11 代传承人谢玉球成功入选,成为该区首位获此殊荣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一突破标志着龙华区在非遗保护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也为深圳非遗传承矩阵再添重要力量。此次深圳共有3人入选。据悉,龙华区已构建起彰显历史与文化厚重的非遗项目体系:已认定的22个非遗项目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2个,市级非遗项目4个,区级非遗项目15个。
龙华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实现零的突破 认定非遗项目22个
在文化和旅游部官网近日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深圳有3人入选。倾注半生心血传承大船坑舞麒麟的谢玉球成功上榜,也是龙华区首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麒麟,是客家人的文化图腾,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大船坑舞麒麟开始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客家人在喜庆活动时的重要民间舞蹈,传承了客家人的民俗,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表演生动,别具一格。
从2000年开始,谢玉球作为大船坑麒麟队的主要负责人,开始教导学徒,到目前为止已经教授徒弟100余人。正式徒弟分别叫谢碧华、谢家兴、谢英权、谢碧春等,现已掌握该项目核心知识、技能包括舞麒麟套路、十套拳术以及十二套刀、棍、叉等武术表演。如今,球叔将大船坑舞麒麟传承与发展的重任,交给自己的嫡传弟子谢碧华。
年逾六旬的谢玉球,人称“球叔”,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球叔出身在大浪街道大船坑社区的一个“麒麟世家”。1976年,在父辈的影响下,年仅12岁的谢玉球加入了大船坑麒麟队。由于年龄太小,没法舞动麒麟头,只能跟在师傅后面披麒麟尾。让球叔印象深刻的是,在他加入麒麟队后不久,深圳就举办了舞麒麟大赛,他和其他人代表大船坑麒麟队参加了比赛,并且夺得了第一名。2000年,球叔从父亲手上接过“接力棒”成为大船坑麒麟队的队长,同时也成为大船坑舞麒麟第11代传承人。2008年,球叔带领大船坑麒麟队第一次登上省级大舞台斩获金奖。这些年来,在球叔的带领下,大船坑舞麒麟越舞越强,先后被列入宝安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大船坑舞麒麟因全面、完整地继承和保留了祖先传下来的八节舞麒麟套路、十套拳术,以及十二套刀、棍、叉等武术表演,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深圳麒麟文化节落户大浪。同年,大浪麒麟博物馆落成。
深圳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土地上有着璀璨的非遗瑰宝。目前,深圳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包括上川黄连胜醒狮舞、下沙祭祖习俗、沙头角鱼灯舞、贾氏点穴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松岗七星狮舞、坂田永胜堂舞麒麟、大船坑舞麒麟;省级非遗有25项,市级有21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50人。
如今,龙华区也成为深圳非遗传承矩阵重要力量。目前,龙华区已构建起彰显历史与文化厚重的非遗项目体系:龙华区已认定的22个非遗项目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2个,市级非遗项目4个,区级非遗项目15个。
据介绍,龙华区大浪街道大船坑村麒麟舞约始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观澜舞麒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前,由观澜松元厦村的开基始祖陈振能引入;国瓷永丰源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在19世纪末诞生于潮州,刘氏家族用100多年的时间,将它搬到深圳,做成了世界一流的中国瓷。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更多,包括麦秆(麦金)画 、红木家具(祥利)制作技艺、陈氏中山装制作技艺、观澜客家山歌等。比如,深圳麦金画是传统麦秆画剪贴艺术的重要分支,以天然大麦秆为原材料,利用麦秆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刨、刮、烫、拉丝、剪、刻等加工工艺,再运用盘丝、交叉、聚点、镶嵌等粘贴手法,精心制作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祥利红木传承至今已超过百年,经历持续的研究,透彻剖析红木工艺,已成为红木领域的专家。深圳祥利红木家具制作技艺,在传统红木家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仅找回了众多失传技法,还获得多项专利;380余年前观澜就有客家人居住,他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观澜客家山歌开始产生。山歌是野生的,愈是山高林密,山歌愈是风行。
此外,还有已报区政府公布的15个区级项目分别是望天湖传说、清湖三界庙传说、赤岭头舞麒麟、云义骑射、微刻画、客家糯米酒酿造技艺、观澜赛龙舟、石凹舞麒麟。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从静态保存到动态生长
在全球化浪潮奔涌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明基因的活态传承,正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在非遗活态传承方面,龙华区创新实践成效显著。在保护传承中激活非遗生命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为了在新一代中传承和发展,球叔在大浪街道多所学校推行舞麒麟进校园活动,吸引有兴趣的孩子加入到传承行列。如今,在龙华区大浪街道已先后有高峰学校、大浪实验学校、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龙华博恒实验等学校,以麒麟文化为特色课程,让更多孩子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风采。
2022年8月,龙华区以麒麟为元素创作的文艺精品《麒·承》成功入围首届北京国际舞蹈影像艺术季,在全球300多个参赛作品中“黑马”突围,荣获最佳舞美奖。以传统文化启,以现代化形式承,《麒·承》为龙华区国家级非遗项目大船坑舞麒麟打开了一扇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展示大门,既让传统文化走出去,也让龙华得以把灿烂的文化遗产留下来。
面对资源丰富的非遗“宝藏”,龙华区不断探索传统文化“出圈”前进方向,推动千年文化瑰宝焕发时代新生。今年2月,龙华区首个“非遗在社区”示范基地在观湖街道大和社区的归来和堂非遗文化馆揭牌。非遗剪纸传承人谭琴带领居民参观新春非遗剪纸作品展,并现场进行剪纸教学,让居民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示范基地的成立,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和学习非遗文化的平台,助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今年3月27日晚,第七届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决赛在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阳台山森林公园广场鸣锣开赛。大赛全网观看量突破533万人次,让山歌文化触达更广泛的人群,提升比赛影响力和知名度。赛事不仅深度挖掘山歌的文化内涵,更通过数字化赋能、跨界融合等创新举措,推动非遗保护从静态保存向活态传承升级。
2025年深圳(龙华)米兰双城时尚周将于4月9日在意大利米兰盛大启幕。此外还有永丰源的“紫韵天成”系列餐具,周大生国家宝藏系列中的“七彩祥凤”黄金首饰,艺之卉最新系列时装等产品,均彰显着东方美学的传承与创新。深圳龙华的观澜版画、贵州安顺的苗族刺绣等非遗工艺品,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全方位展示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风采,让世界领略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龙华区始终注重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灵感,并推陈出新,构建“非遗传承+文化创新+城市发展”的良性生态,为高标准打造深圳都市核心区和数字经济核心区注入文化力量。从麒麟跃动的大湾区到世界瞩目的时尚之都,龙华区正以创新姿态活化传承非遗瑰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