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稳住楼市”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一场覆盖全国多城的房地产“保卫战”悄然打响。近期,武汉、昆明、重庆等超10个城市密集释放新政信号,从降首付、取消限购到收购存量房,政策工具箱持续扩容,一场“因城施策”的差异化救市行动正在推进……
一、政策风向标:从“止跌”到“回稳”,楼市开启精准调控
今年两会后,楼市政策进入密集落地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110个省市出台超170条政策,核心逻辑直指“降门槛、促需求、稳信心”。例如,深圳、杭州等地将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提至231万元,常州创新推出“补充公积金”机制,允许自愿补缴提升贷款额度,直接降低购房者压力。更有城市将首付比例压至15%,叠加人才房票抵扣首付等福利,购房门槛创近年新低。
二、城市“个性化”出招:这些地方率先放大招
武汉:政策储备“弹药库”待发
武汉明确“结合市场实际适时出台政策”,暗示可能跟进降首付、利率优惠等措施,强调“持续用力”稳楼市。昆明:取消限购+融资输血双管齐下
昆明计划打出“降首付、降利率、取消限购限售”组合拳,同时通过白名单融资机制缓解房企资金压力,加速风险化解。重庆:政府下场“扫货”存量房
重庆加大收购存量商品房规模,拟将其转化为保障房或安置房,既去库存又补足民生短板,被业内称为“一举两得”的妙招。苏州:瞄准“好房子”升级居住品质
苏州扩大“智能建造、绿色建筑”试点,推动住房产品多元化,同步优化交易成本政策,吸引改善型需求入场。南京:借力城中村改造释放需求
南京重点对接国家城中村改造政策,叠加购房补贴、税收优惠等,意图激活刚需和改善群体的购房意愿。
三、真金白银支持:专项债、收购存量房成新抓手
除了地方政策,中央层面亦祭出“大招”。2025年专项债额度增至4.4万亿元,明确投向土地收储和存量房收购,仅广东一省已发行超300亿元专项债用于回收闲置土地。此外,全国超90城启动“以购代建”模式,将存量商品房转为保障房,既快速去库存,又缓解保障房建设压力,形成“市场-民生”双赢链条。
四、未来楼市怎么走?专家:短期看信心,长期看结构
当前政策已从“救项目”转向“稳需求”,但市场分化加剧。一线及核心城市依托人口流入和资源集聚,去化周期已缩至11.3个月,回暖势头明显;而部分三四线城市仍需依赖收储、改造等政策对冲风险。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公积金松动、房贷利率下调、城中村改造提速,下半年楼市或逐步企稳,但彻底反转仍需居民收入预期改善与房企债务风险化解的配合。
结语:
这场楼市“止跌回稳”战役,既是政策与市场的博弈,也是民生与经济的平衡术。当“低首付”遇上“好房子”,当“政府收购”激活“存量流转”,普通人安家的门槛正在悄然降低。而这场变革能否真正托住楼市,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个城市的“个性化”答卷里。
(本文综合自政府文件及公开报道,更多政策细节可查阅各地住建部门公告。)
#多地研究储备房地产止跌回稳政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