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4期卷首语特邀——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在庆撰写
纪念爱因斯坦逝世70周年
文/方在庆
1955年4月18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医院去世。他不仅留下了改变现代物理的相对论,也留给世界一个思索宇宙奥秘、偶尔忘记穿袜子的“天才”形象。但70年后的今天,我们或许该换个角度,重新认识这位科学巨匠——他不仅是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还是一个热衷技术的“实践派”,一个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实验者。
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从未脱离实践。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瑞士专利局担任技术审查员。在那里,他练就了一双善于发现创新的眼睛,学会了如何从技术细节中捕捉科学突破的本质。这段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使他始终对技术发明保持浓厚的兴趣。他并非待在书斋里推导方程的“象牙塔”学者,而是一个愿意走进实验室、工厂,甚至亲自动手改进设备的科学家。
在纪念这位科学伟人逝世70周年之际,我们来认识一下“另类”的爱因斯坦。他不仅痴迷数学和物理理论,也喜欢研究机械装置、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从研究河流蜿蜒的原因,尝试用统计方法描述湍流,到探索光的波粒特性;从申请无电机冰箱专利,到改进陀螺罗盘,提高飞机仪表和鱼雷的稳定性;在测量技术上,关注仪器精度,提出改进光学测量仪和惯性导航系统的方案。他对自动反馈系统的设想,与现代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理念不谋而合。此外,他早在20世纪初就关注太阳能,意识到其潜力,提出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构想。这些实践探索体现了其科学与应用并重的精神。爱因斯坦不仅在黑板上推导公式,更关心如何让科学真正应用于现实。
很多人不知道,爱因斯坦曾与匈牙利裔美国物理学家莱奥·齐拉(Leo Szilard,又译西拉德)合作,设计了一款更安全、环保的冰箱,目的是避免当时冷却剂泄漏带来的安全隐患。他也曾为美国海军提供关于鱼雷和飞行仪器的技术建议,并申请过多项实用专利。他的兴趣不仅限于时间和空间的奥秘,还涉及能源、流体动力学、测量技术和航空仪器。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科学不只是纸上的理论,更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今天,我们纪念爱因斯坦,不仅是为了致敬他的物理学成就,更是为了打破众人对他的刻板印象。爱因斯坦不仅是那个写下E=mc2的人,也是一个热爱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家。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对科学深感兴趣,就不必担心自己的努力会毫无成果。”
70年过去了,我们或许不需要再推导爱因斯坦的公式,但他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铭记——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既思考宇宙,也关心现实。这种探索精神,正是科学真正的魅力所在。
作者介绍
方在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尤其关注爱因斯坦、德国的科学与现代化。
2025年第4期及本期卷首页
点击图片订阅
2025年《科学画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