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北京几个教育强区的“高三一模考试周”。
不得不说,这次一模的难度和考法,很可能就是后面几届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了。
那么,试卷整体的难度如何?
有的学生觉得“学的一粒沙,考的撒哈拉”,有人发现“只抓住课本知识,好像不太灵了”。
与其说这次一模“难”,倒不如说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一个“新”字上面。
专业人士表示,这几套一模试卷的区分度都不错,更重要的是有创新、有巧思,而且还具备前瞻性。
你会感叹,原来试卷还可以这么出。
可以预见,作为《教育强国纲要》落地的第一年,高考命题大概率会回应文件里面提到的“深化高考综合改革,重点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
说白了,我们要的不是做题家,而是在AI时代的抗打之人。
所以,这次一模试卷里究竟有啥新花样?考题以怎样的方式回应了新教材、新课标、新课改?怎么发挥《教育强国纲要》的指挥棒作用?普娃下一步去往何处?低年级的孩子接下来又需要做些什么?
试卷“新”在哪里?
东城、西城、海淀的一模试卷,如何出奇出新呢?
数学特别接地气,又是包粽子,又是逛公园。
西城一模数学
东城一模数学
数学考得像物理。海淀一模这道数学题,结合了物理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AI元素仅仅在政治卷的第一部分,就出现了3次。
西城一模政治
英语阅读物理、生物一起上,科技、人文双轮驱动,主打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西城卷里,既有风电场里世界最大吨位起重机的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和技术,也有为了研究遗传多样性,科研团队如何追踪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具体来看,几套试卷的“新”,体现在方方面面——
文本新
试卷里的一些文本素材,给人一种好新好鲜的感觉。
比如,西城一模英语阅读B篇,说的就是上个月 清华官宣扩招150人的这件事,就连英语试卷里也在强调AI人才的重要性
海淀一模记叙文的导语背景,是前不久的慕尼黑安全会议 ↓↓↓
情境新
试卷中时不时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情境,涵盖了新工科、新能源、新农业、新医药等方方面面,全是我们正在大力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领域,考查的则是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西城一模数学
东城一模数学
形式新
比如,这次海淀文言文的考查形式之前就很少见到。
文言文阅读选了三个材料,而不是一个材料,可以说是非连性阅读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体现。不知道这个会不会成为今年高考的风向标?
背景新
海淀这道题套用了一个前沿数学的背景↓↓↓
东城这道题的第三、第四选项,有高等数学的背景,考查了有界数列的定义↓↓↓
实验新
西城物理实验题出得叫人眼前一亮。测量电子比荷,这个是课内就讲过的经典实验,但是这道题用了一个完全创新的方法,做了测量电子比荷这件事,称得上是源自课本,高于课本。
以上这些只是一模试卷的冰山一角。
这些新情景、新材料、新信息凑在一起,为的是考查学生现学现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些学生口中的“难”,刚好体现出命题的“新”,特别强调活学活用、反押题,强调题目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
近几年北京高考的命题趋势就是破旧立新和探索求新。考题在反套路、反押题的道路上只会越走越深,新课标下的考题将出得越来越灵活。
所以,与其说高考有变难的趋势,倒不如说高考要认认真真地筛选素养好、能力强的学生。
AI时代缺什么,试卷就考什么
当AI与不同行业结成了天作之合,想要孩子收割这波儿AI红利,一些学习能力就必不可少。
不难发现,这次一模试卷里的不少新题和命题趋势,为孩子需要培养哪些底层能力指明了方向——
思维能力文理通吃
没有思考的阅读,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
海淀一模语文第五题,选择了大家熟悉的《蜀道难》里的一段话,需要学生结合前面的两大段文本,把所思所想迁移到一段新的文本↓↓↓
阅读不再是多读几篇文章,而是需要深度思考。要用新学到的方法,去解决其他问题,考查的就是现学现卖的能力。
文科对逻辑、推理等理科思维的考查正在加重,理科更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够不够快、够不够硬。
比如,海淀一模数学11题不考套路考能力,引导学生回归数学定义的本质。13题如果放弃代数法求解,转而运用几何法,就会尝到跳出套路海阔天空的甜头。
咱们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先把计算基础打牢,把基本概念弄清楚,再尝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多琢磨知识点融合的综合题目,多攻克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的难题,在探究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多文本阅读能力
AI时代各种信息唾手可得。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信息也呈现出泛滥化、同质化、碎片化的特征。
所以,现在文科试卷里常常出现的多文本阅读,其核心就是为了考查碎片化阅读下的深度思考能力。
这个能力是AI时代容易欠缺,但却又是特别需要的。
建议孩子们在学习多个资料的过程中,着重培养信息的检索和归纳能力,试着把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并生成自己的见解。
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可以提高把各个线头串成信息链的能力,就连逻辑能力也可以得到同步提升。
思辨能力
西城和东城这次命题想到了一块,通过探讨AI的可用性和局限性,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东城围绕大语言模型能不能写诗,给了三个大材料↓↓↓
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带给孩子深度的学习快乐。
作为家长,我们也要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质疑、思考、印证,在观点和事实之间产生互动,既培养科学研究必备的思辨能力,也深化对某个事物的系统认知。
提炼关键信息能力
发现没有,现在各科试卷都有字数增多的趋势。
为什么出题时要放上一些没用的干扰信息?
让真实的场景掩盖在冗长的题干背后,目的就是考查孩子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比如前面提过的天坛祈年殿那道数学题,把有用的条件隐藏在了一堆信息里,就是要看学生有没有抽丝剥茧找重点的本事。
信息越多,越是要学会给信息做减法,提炼出自己想要的。
想想看,我们在现实生活里,是不是经常得从复杂的信息里找出关键的东西?
建议孩子平时完成阅读后,有意识地进行提炼总结,这样考试时在提取文章关键信息、概括总结时就不会无从下手。
这种方法练得越多,脑袋里的办法就越多,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会随之飙升,人也就越容易进入深度阅读状态,并渐渐催生出学术能力和探究能力。
总的来说,教育一定要以终为始。家长可以想想孩子具备哪些能力,更容易在未来的各种变化中以不变应万变。
别的不说,至少那些平时不能读完整本书,不观察不思考,不做思维训练,容易偏听偏信的孩子,就很难应对现在的考试变化。
编辑|京教君
素材来源|综合自京考一点通、京城教育圈,由京城教育圈进行整理及补充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 ★ 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