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为模式往往深植于历史基因之中。
当一个国家的外交史被"毁约"二字贯穿时,国际社会该如何与之相处?
当克里姆林宫反复强调"永不违背对华承诺"时,但凡一个脑子没进水的人,都知道它们说的是屁话!
从沙俄的领土扩张到苏联的意识形态博弈,再到俄联邦的地缘政治角力,俄罗斯始终在“签约—毁约”中反复横跳。
条约即废纸
17世纪以来,沙俄帝国在欧亚大陆的崛起史,本质是一部以违背诺言,撕毁条约为常态的领土扩张史。
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本是中俄平等协商下签订的条约。
然而,外兴安岭的界碑刚刚立起,沙俄就不断越界试探。
1727年的《恰克图条约》再次确认边界,却挡不住沙俄骑兵的马蹄。
到了19世纪中叶,尼古拉一世直接宣称:"黑龙江流域是俄国的天然疆界。"
借清廷内忧外患之机,将170年前确立的边界全盘推翻,通过武力威慑与外交讹诈,鲸吞外东北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58年的《瑷珲条约》,沙俄
1860年的《北京条约》,又鲸吞40万平方公里共管区。这些条约墨迹未干,沙俄又将目光投向西北边疆。
在中亚草原上,沙俄的"推进政策"更是登峰造极。
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侵占44万平方公里后,俄军继续向伊犁推进。
1871年占领伊犁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声称:"我们必须在这里建立永久统治。"
直到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又侵占7万平方公里土地。
这种"签约-毁约-再签约"的循环,让清政府官员哀叹:"俄人无信,甚于虎狼。
1917年的炮声不仅改变了俄国命运,也给国际契约体系带来新挑战。
1917年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政权以"解放被压迫民族"的旗帜重构外交话语体系,却在具体实践中展现出惊人的历史延续性。
1919-1923年间三次《加拉罕宣言》的文本嬗变又展示了其无耻嘴脸:从最初承诺归还沙俄侵占领土,到逐步添加"需中苏协商"的限定条件,最终彻底删除归还领土的条款。
新生政权对帝国遗产始终有一种的矛盾态度——既欲切割旧时代的"殖民污点",又难舍地缘战略的现实利益。
二战前夕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将这种实用主义发挥到极致。
斯大林一面与希特勒瓜分波兰,一面秘密支持西班牙内战中的反法西斯力量。
当德军入侵苏联时,斯大林愤怒指责"背信弃义",却忘了自己才是条约的破坏者。
这种“背信弃义”,在波罗的海三国问题上尤为明显。
1920年承认独立的条约墨迹未干,1940年红军就开进里加、塔林和维尔纽斯。
在东方战线的构建中,苏联的毁约行为同样触目惊心。
1920年《塔尔图和约》承认芬兰独立,1939年却发动冬季战争。
面对芬兰的顽强抵抗,苏军付出37万人伤亡的代价,仅获得卡累利阿地峡。
这种"违约-失败-再违约"的模式,让西方观察家惊呼:"苏联的条约不是契约,而是擦屁股的草纸。"
1991年苏联解体时,叶利钦在《别洛韦日协议》中承诺"尊重所有加盟共和国的主权"。
克里米亚半岛作为俄乌友好的象征,被写入1997年《乌俄友好条约》。
然而2014年的"克里米亚回归"事件,让这些承诺瞬间化为泡影。
当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宣布"俄罗斯人回家了",国际社会看到的,仍是沙俄时代的言而无信。
顿巴斯战争的爆发,将这种契约危机推向新高度。
2014年《明斯克协议》墨迹未干,2022年俄军就全面入侵乌克兰。
这种"签约-违约-再签约"的循环,让欧洲外交官感叹:"与俄罗斯谈判,就像与流沙作战。"
当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停火协议时,俄代表的口头禅永远是:"这不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
在北极圈的冰层下,俄联邦的"资源外交"同样充满变数。
2007年的"北极插旗"事件,宣称对120万平方公里海域拥有主权。这种单方面行动,直接挑战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当挪威依据条约主张权益时,俄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耐人寻味:"历史权利高于现代国际法。"
在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收藏着沙俄历代沙皇签署的3000余份条约。
这些泛黄的羊皮纸上,既有《巴黎和约》的墨迹,也有《日俄战争条约》的承诺。
每一份条约的背后,都折射出出"条约即擦屁股草纸"的传统,深刻影响着俄罗斯的外交思维。
当代俄罗斯的外交决策层中,仍活跃着"历史学派"的身影。他们认为,俄罗斯的生存必须依赖"灵活的契约"。
这种思维在普京的《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表露无遗:"我们需要的不是抽象的国际法,而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实用主义。"
这种实用主义,让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个规则破坏者、失信者。
面对俄罗斯的违约传统,国际社会陷入两难境地。欧洲国家既需要俄能源,又恐惧其扩张;亚洲邻国既想合作,又担忧领土争端。
面对这样一个历史上的背约者,面对这样一个无耻的惯犯,叫人如何信任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