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习惯》中隐藏的3个残酷真相,90%的人都忽略了
《原子习惯》这本书在过去几年间火遍全球,几乎人手一本詹姆斯·克利尔清晰地揭示了习惯养成的科学机制,帮助无数人改变了生活不过在这本畅销书的光鲜之下,隐藏着一些大多数读者容易忽略的残酷真相,今天我就来和大家深度剖析这些被90%的人忽略的关键点。
残酷真相一:习惯改变需要的不是动力,而是系统
克利尔在书中反复强调:"你不是缺乏动力,你是缺乏系统。"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大多数人无法改变的根本原因我们总认为自己需要更多的动力、更强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下去,于是购买各种励志书籍,听各种激励演讲,希望通过外部刺激获得改变的动力
不过真相在于,动力是波动的,且永远不可靠。今日你或许满怀激情;明日便可能意志消沉。依靠动力去改变习惯,就如同依靠天气预报来规划人生那般——完全处于不可控的状态。
真正持久的改变源于建立系统,也就是营造一个,使好习惯易于践行,坏习惯难以实施的环境。譬如倘若你期望每天晨跑,与其凭借早晨的意志力,不如在睡前便将跑鞋与运动服放置于床边,设定多个闹钟,约好跑步伙伴。这般系统设计,远远比仅仅依靠“我得坚持”的自我激励更为有效。
我自己曾经尝试过,去养成阅读习惯。开始的时候,每天都给自己鼓劲打气,不过却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真正开始见效,是在我改变了策略之后:每晚睡前,关闭手机网络,在床头放上一本书,并且告诉自己“只读五分钟”。这个小小的系统设计,让我在不知不觉间就养成了阅读习惯,如今已经坚持了两年多了。
残酷真相二:身份改变先于行为改变
克利尔在书中提出了三层改变模型:结果层,进程层以及身份层。大多数人专注于结果(比如说减重十公斤),也或进程(例如坚持每日健身三十分钟),不过却忽略了最深层次的身份改变。
这个真相之所以残酷,是因为它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我们习惯认为先有行为,再有结果,最后形成身份。比如先坚持跑步(行为接下来减肥成功(结果最后才能说"我是一个爱运动的人"(身份)。
但实际上,真正有效的改变顺序恰恰相反:首先确立新身份;接下来通过符合这一身份的行为来证明它;最后获得相应的结果。例如首先确立“我是健康生活的践行者”这一身份认同,接着以此为基础做出选择,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积极结果。
我的一位同事,曾经拼命地,想要戒烟,屡屡尝试,却屡屡失败。真正获得成功,是在他经历了身份的转变之后——他不再将自己仅仅看作“正在戒烟的烟民”,而是重新把自己定义为“不吸烟的人”。这种身份上的根本性转变,让他面对香烟时的决策变得完全不同:不吸烟不再是一种克制,而是对自我身份的自然展现。
残酷真相三:微小改变的复利效应往往是负向的
《原子习惯》中最著名的观点之一是1%的微小改变带来的复利效应:
如果你每天进步1%,一年后你将提升37倍这个数学模型令人振奋,但克利尔也提到了一个大多数人忽略的反面:如果你每天退步1%,一年后你将几乎归零
更残酷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负向复利往往比正向复利更容易发生、更难察觉。一天少运动10分钟似乎无关紧要,一次不健康的饮食看似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小退步,最终导致了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
举个例子,如果每天,多看手机30分钟,一年就是182.5小时相当于连续看手机7.6天不睡觉。这种时间上的复利损失是很惊人的,却极少有人能够意识到。
我的一位朋友是公司高管,每天只比同事晚下班半小时用于学习,五年后他已经成为行业专家,而当初与他水平相当的同事们仍在原地踏步。微小差异带来的复利效应,最终会导致人生轨迹的巨大分化。
如何应对这些残酷真相?
认识到这些真相之后,我们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停止过度地依赖动力以及意志力,转而去设计支持性的系统。其次从身份这个层面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义,而不是仅仅把关注点放在行为和结果上。最后要对那些微小的负向习惯保持高度的警惕,明白它们在长期积累下所具有的威力。
在实践中,我发现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这三点结合起来:确立清晰的身份定位,设计支持这一身份的系统环境,这个时候对日常生活中的微小选择保持高度敏感。
比如说要是你期望成为一个高效的学习者,那首先从身份上,要清楚“我乃是终身学习者”。接着尝试去构建系统,像每天都规划出特定的学习时间,营造一个不会被打扰的环境,亦或是加入学习社群之类的。最后对于那些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偷懒”行为得一直加以留意,要知晓它们有可能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极为深远的消极影响。
《原子习惯》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方法论,更在于它揭示的这些被多数人忽略的真相只有正视这些真相,我们才能真正掌握习惯的力量,实现持久的改变当你下次重读这本书时,不妨从这些被忽略的角度重新思考,或许会有全新的收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