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4月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关税问题上突然放出多重“利好”:先是暂停了针对75个国家的“对等关税”,接着又将部分中国产品纳入豁免名单,甚至公开表示“与中国谈判至关重要”。
这些动作被外界普遍视作在中美贸易战持续七年后的“松口”。
4月13日一条来自中国商务部的7字回应,却让所有庆祝情绪瞬间降温。
一、特朗普的“让步”策略
2025年4月9日,美国突然暂停对75个国家的“对等关税”计划。
这个计划原本瞄准了包括跨境电商和低附加值产品在内的广泛范围,比如Temu、Shein这些快时尚出口平台,就可能被一刀切地大幅加税。
随后不久,特朗普再次宣布,将部分中国产品纳入豁免名单,涉及消费电子、轻工业品等关键领域。
表面上看美国似乎是真的要松绑,但如果仔细拆解,就会发现这背后还有另一副面孔。
督促医药、半导体产业链回流美国的供应链审查已经在路上,新一轮对汽车、半导体乃至更多高科技行业的关税计划同样在筹备,随时可能成为又一轮“关税武器”。
这番操作,一面是“搁置”对等关税,一面是同步酝酿对特定行业再度加税,其实就是特朗普精于计算的政治与经济组合拳。
一方面美国国内通胀压力正在攀升,如果关税继续朝着全线加征的方向猛进,或许让通胀多抬升0.23%,这对选票会有影响。
另一方面中期选举近在眼前,特朗普需要让摇摆州的选民看到自己“为保护制造业”在做努力,还要让产业界相信“豁免关税”一定程度能刺激消费与投资。
可以说,特朗普的这个让步,不仅仅是对华缓和,也是对内争取更大回旋余地。
二、中方的“七字回应”与反制逻辑
美国方面上演“胡萝卜+大棒”的戏码,中国自然不可能轻易买账。
2025年4月13日,中国商务部一句“纠错的一小步”,为这场对华关税豁免的性质定下基调。
欢迎美方有任何纠正错误的举动,但要想真正平息这场贸易战的硝烟,零敲碎打并不够,要彻底取消单边关税才行。
短短7个字,既是一种警告,也是一种自信。
从贸易战打响至今,中国一方面利用WTO规则,向美国单边关税行为直接提出挑战;另一方面采取精准反制。
比如在2025年4月10日,中国对多个原产于美国的重要商品加征84%的关税,集中打击了美国农产品、汽车等政治敏感领域,并于12日加征关税至125%。
要知道这些领域都是特朗普票仓所在,既能回应美国此前保持的高压态势,也能在谈判桌上留下更多筹码。
与此同时,中国并没有坐等美国的豁免或取消。
过去几年,对内贸易一体化和内需市场拓展都在加快。
外贸企业向内销转型,东南亚、墨西哥等地的产能转移已经拉开序幕。
根据资料,2025年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下降到12%,比2018年下滑8个百分点;而在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国产设备的替代率已经突破40%,新能源车出口占比提升至35%。
这意味着美国再怎么施压,中国也能不断培育更多替代市场和产业优势,从而减少对美需求的依赖。
三、全球产业链的“过山车式”震荡
有人说中美任何一方关税策略的稍微变化,都会牵动全球产业链的每一根神经。
随着特朗普宣布豁免部分中国产品关税,全球资本市场出现短期上涨,苹果供应链、半导体板块当天纷纷收获了5%的涨幅,跨境电商物流股价也有所回暖。
但别忘了,美国的“对华豁免”是有限度的。
从技术上看,美国同时推进的投资审查新规,瞄准的正是AI、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在更深层次的层面,美国或许还会针对高精尖的产品展开“点穴式”封锁。
如此一来,跨国企业陷入了越来越大的“两难”。
要不要保留在华业务?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产能利用率已回到80%,看似好消息,但马斯克却在美国得州同步扩建工厂,“以防另一场贸易波动”。
三星、SK海力士等企业在中国的晶圆厂虽然拿到暂时的“缓冲期”,却被要求提交一份供应链脱钩路线图,若不配合,随时可能被美国列入“潜在制裁”名单。
有人将这种状态比喻成“过山车式”震荡:眼看着部分关税豁免让企业看到希望,却又不得不接受美国更多后手的约束和压力。
而中方针对美国供应链回流的严防死守,也让部分跨国企业必须在中国与美国间“左右开弓”,才能尽可能保持供应链稳定。
四、国际舆论场的劲爆争论
在西方媒体那里,对于特朗普这次“让步”之举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
一部分声音指出,这简直是“自我否定”——《纽约时报》用了“鲁莽实验”来形容特朗普过去几个年度的关税政策,认为这些反复无常会使美国经济乃至全球供应链承受更大风险。
“美国打贸易战,更像是在自伤”,彭博社就指出,美国政府对部分中国商品免除关税,多少能为里程碑式的“科技战”留出一个谈判窗口,以便双方回到桌前继续商讨。
再看发展中国家阵营,感受又是另一番图景。
东南亚国家在过去七年里对美出口激增,表面看挺风光,但也随之迎来了美国频繁的反倾销调查。
越南一跃成为出口大国,大米和纺织品都在美国市场上大幅攀升,可背后麻烦也接踵而至。
墨西哥同样在中美激烈博弈间扮演了“第三方平台”角色,中企对墨西哥投资同比增长47%,然而美国随时会探究这些企业是否在借墨西哥“曲线绕开关税”。
种种现象映射出一点:中美两国在关税和供应链议题上的每一次转动,都是世界范围内的一次震荡。
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谁都得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五、关税与谈判的“拉锯战”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从2018年贸易战开打一直到现在的2025年,双方从最初的全面加征关税到后来的局部豁免与反制,再到如今的谈判呼声逐渐升温,这其中无不夹杂着经济、政治、外交多重考量。
在政治层面,特朗普要在中期选举前向选民交出一份“我能保住美国利益”的成绩单;在经济层面,美国通胀余波尚在,进一步大范围加征关税可能直接反噬本土消费者;而中国也不断通过外贸转移与技术升级,给自己开辟新市场和新领域。
双方在谈判桌上各有底气,也各存疑虑——美国看着中国的内需增长和全球布局,知道拉拢盟友继续打压中国只会更费力。
中国深知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不可能一夜间全部撤销,因此必须保留反制手段。
有分析称,未来半年中美或许会在更高层级上开启一场“谈判试验”,将豁免清单扩大,同时也会在半导体、医疗设备等领域设立新的对话机制,以减少不必要的关税摩擦。
也有观点认为,特朗普极有可能见好就收,不会把豁免范围再扩大,以免失去“关税大棒”这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政治工具。
六、贸易战没有赢家,但总有幸存者
回顾2025年4月13日商务部发言人的那句“纠错的一小步”,核心意图很清晰。
这不是对美国让步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对“七年折腾”里,美国某些过激做法作出的再度质疑——为什么在WTO规则明显反对单边加征的情况下,“对等关税”仍能搞得天翻地覆?为什么直到通胀和政治压力来了,才想到暂停或豁免?
这背后暴露的是美国内外政策的摇摆不定,也反射出单边主义走不通的事实。
贸易战没有真正的赢家。
美国农场主伤不起,中国出口商也要分散风险。
那些抓住机会跟随中国企业一同出海的东南亚国家,短暂地成了“赢家”,可随之而来的反倾销调查又让他们只能无奈叹息。
就如同过山车一般,一时的兴奋并不意味着整体趋势有所改变。
正因为如此,商务部的态度更像是一种长线思维:美国如果真想修复贸易关系,就要走多边对话和规则之路,而非一边给胡萝卜,一边抡大棒。
结语
当特朗普给部分中国产品打上关税豁免的记号时,美国农场主还在为大豆价格发愁,中国外贸企业也在为订单流向东南亚而忙碌。
这场持续七年的贸易战告诉我们,没有谁能在一次次关税攻势中全身而退;却总有人抓住缝隙,成为暂时的“幸存者”。
2025年一季度,中国零售总额创下15万亿元的新高,内需市场依然强劲,这给许多企业提供了新的喘息空间。
未来中美究竟能否真正“换挡”、走向更合理的经贸合作,或许还要看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多重剧烈角力。
是全面休战,还是更大风暴的酝酿?答案,正等待时间揭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