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越来越发达,家长们也越来越头疼。
原因无他,实在是手机太好玩了,完全管不住孩子玩手机。
最近,看到一位宝妈的帖子,求助13岁的孩子玩手机玩上瘾了怎么办?
孩子13岁,手机瘾特别大,家长也是各种方法都试过了。
把手机没收,孩子竟然半夜悄悄起床偷手机。
盯着孩子玩,让他一次性玩够,结果孩子直接玩了个通宵,第二天还要借此请假。
寒暑假,骗父母说作业写完了,其实完全没动,就为了玩手机。
实在没办法了,揍了孩子一顿,结果孩子说:“你不让我玩手机,我就跳楼。”
其实,这位宝妈的烦恼,也是大多数家长的烦恼。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怎样解决孩子的手机瘾问题。
找到孩子的上瘾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之所以成瘾,是因为大脑中的“伏隔核”。
伏隔核是大脑中的奖赏中心,专门负责奖励和愉悦。
当你完成一件事产生开心的情绪时,就会被伏隔核记录下来,然后促使你继续重复这件事。
孩子为什么手机上瘾,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原因:
一是太累了,想要从游戏中获得放松;
许多家长都有一个刻板印象,“上学有什么累的?能有我上班累?”
但其实各位家长可以回忆一下自己上学的时期,上学到底累不累?
尤其是现在的孩子,整天披星戴月地学习,说不累是假的。
二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成就感,只能通过游戏获取;
有些孩子学习不好,回家又是挨父母的骂,只能在游戏中获得一些存在感。
三是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于是沉迷于手机寻找归属感。
有位名叫高一的王南皓的小同学,询问了班里几个爱玩手机的同学,得出的答案足以令家长反省。
其实孩子并不是爱玩手机,而是没有别的休闲方式,父母也不理解孩子。
被动废:越管孩子,孩子越废
其实,废掉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你不停地管他、管他、管他。
那些手机成瘾的孩子背后,绝大多数都有个把学习计划安排得滴水不漏的家长。
心理学中,“被动废”指的是当个体被催着、管着的时候,行动力往往会降低,还会产生逆反情绪。
当我们主动决定去做一件事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满足感。
相反,当别人催促时,就会剥夺我们主动安排事情的快乐,从而变成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如果不停地管着孩子,就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教育孩子,要松弛有度,而不是揠苗助长。
许多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盯着孩子。
试想,作为一个成年人,如果一直被人盯着,也很难很好的休息。
这时候,一旦有机会休息,就会“报复性熬夜”。
其实,孩子也和大人一样,需要一段时间来喘喘气。
孩子爱玩是天性,关键在于家长如何教育引导。
俗话说,堵不如疏。
如果家长一味地完全禁止孩子玩游戏,那反而会让孩子对游戏越渴望。
相反,如何家长让孩子在每周都能有一段自己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孩子可以关上自己的房门,爱干啥干啥。
这样一来,就能有效缓解孩子对手机的渴望。
培养孩子的兴趣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视频,家长发视频吐槽孩子放假在家只知道玩手机。
网友见状,纷纷讽刺家长道:
我女儿放假一般都会给她10万,让她和同学一起去旅游。不知道有些家长怎么想的,孩子没钱不在家玩手机,还能干啥。
于是,这位听劝的妈妈,早上11点发起的求助,下午2点就带着女儿闪现薛之谦的演唱会。
其实,正如这位网友所说,许多孩子只能呆在家玩手机,是因为没法去干其他的事。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上瘾和爱好的区别很大。
兴趣爱好会有节制,是健康的。
比如,孩子去打篮球,吃饭时间到了虽然还想打,但还是会选择先回家吃饭。
而上瘾是无节制的,对健康不利。
许多手机成瘾的孩子,饭也不吃,觉也不睡,每天一睁眼就是玩手机。
当然,大多数普通人,实在拿不出10万块让孩子去旅游,但可以抽点时间陪孩子打羽毛球,这是很低的要求了吧。
孩子出门玩,总需要买杯奶茶,再不济买杯柠檬水喝喝吧。
有些家长,既怪孩子躺在家里玩手机,又不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让他出门玩。
如果不给孩子零花钱,让孩子出门去当街溜子吗?
总而言之,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需要做到松弛有度,多陪孩子发展兴趣爱好,才不至于手机成瘾。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