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里的血管慢性“漏水”,脑子表面积了一滩“水”,该怎么办?近日,长沙市第四医院神经外科团队通过脑膜中动脉栓塞术+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一站式手术,先“堵漏”再“抽水”,标本兼治解决了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难题。
沈爷爷最近说话总是前言不搭后语,右边手脚使不上劲,反应也很慢。察觉异常,家人赶紧把他送到长沙市第四医院就诊。检查发现老人家的脑壳里竟然积了一滩“水”(医学上叫慢性硬膜下血肿),脑组织受压明显。血管造影显示患侧脑膜中动脉额顶支存在异常增生血管网供血。
为什么会这样?
长沙市第四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凌云博士解释,人脑就像核桃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脑组织就像核桃仁一样逐渐缩小。
如果头部磕着碰着了,缩小的脑组织就会在颅内发生更大的位移,连接脑表面和脑的厚外套(硬脑膜)之间的桥静脉往往会被撕裂,而这个静脉压力低,即便是出血也是很缓慢的,血会像“渗水”一样慢慢漏,渐渐就形成了“慢性硬膜下血肿”,因此磕碰以后可能要过数周以上才会出现头痛、犯糊涂甚至小便失禁等症状。
复合手术解复发难题
以前,像沈爷爷这种病的治疗,就是“抽积水”:在头上钻个小孔把血水引出来,但复发率很高。现在有了新方法:
先“堵漏”:用细导管找到漏血的血管(脑膜中动脉),打上“补丁”;
再“抽水”:手术把积血引流干净。
沈爷爷还合并高血压、肺气肿、多发肺大疱等基础疾病。针对他的复杂病情,神经外科团队邀请多学科会诊,决定采用新方法:介入栓塞+血肿穿刺引流,两个微创手术在介入导管室一次性完成。
完善术前准备后,神经外科手术团队实施脑动脉造影,精准定位脑膜中动脉异常供血分支,并利用微导管技术完成栓塞,阻断血肿周围炎性组织的营养来源,同时保证供应视网膜的正常血运。
随后,通过颅骨钻孔置入引流管,顺利引出黑色血性液体,术后CT显示引流管位置良好,血肿压迫显著缓解。
手术后的第二天,沈爷爷神志清醒,言语逻辑明显恢复,肢体活动自如。CT检查显示血肿基本清除。一周后,他的头晕、反应迟钝等症状完全消失,顺利康复出院。出院时,家人连连点赞:“我们本来都做好开颅手术的准备了,没想到两个小眼儿就解决了!”
长沙市第四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凌云博士提醒大家,老人头部发生磕碰后,即使当时CT正常,1-2个月内出现以下症状也要立即就医:
1.越来越重的头痛
2.突然变“糊涂”、说话颠三倒四
3.一边手脚无力甚至小便失禁
现在,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类手术可以微创完成,恢复快,不要因为害怕而耽误治疗。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长沙市第四医院 李艳 文擘彬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