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华野歼灭。
不过,74师并未因此就彻底消失,而是在不久之后死灰复燃,也就是进行了重建,并重新投入到了华东战场之中,继续与华野作对。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问,既然74师在孟良崮中都被歼灭了,又是怎么完成重建的呢?这就要说到一个关键人物,正是在他的不断奔走之下,74师才能得以“还魂”。
一、老兵是关键
重建74师的关键人物,正是曾任74师副师长的邱维达。
孟良崮战役打响时,作为副师长的邱维达并未在部队之中,而是参加了国军在南京组织的将官培训班。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躲过一劫,未与张灵甫一起葬身孟良崮。
当然,仅靠他肯定不行,毕竟重建一支部队也不是他能说了算的,推动此事的核心人物,则是74师的老上司王耀武和俞济时。
当初,是俞济时一手创建了74军,他本人则担任了74军第一任军长,而曾在74军中担任过51师师长的王耀武,便是第二任军长,并且也是他让74军得以扬名。
正因如此,当74师覆灭于孟良崮的消息传来后,王耀武极为心痛,据说一度伤心到痛哭流涕,毕竟不管怎么说,74师都是自己一手调教出来的部队,且部队中有好几个军官都是追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如今居然没了,自然让王耀武无法接受。
在此之后,王耀武向老蒋提出重建74师,而老蒋也有这个想法,最终,经过王耀武的力荐,邱维达这个王耀武的老部下,同时又是74师的副师长,就成了重建任务的具体执行人。
而在同意重建74师时,老蒋曾语重心长的对王耀武说,“74军原弟建军,望保持74军特殊军风”。
74师有什么特殊军风呢?从孟良崮战役中就能窥知一二,在战役打到最后阶段,也就是74师大部已被歼灭后,华野居然又从山坳里搜出来足足7000人。
这7000人,当时静悄悄的躲在山坳之中,幸亏发现的及时,要是这7000人趁着华野放松警惕来一个突然袭击,那就麻烦了。
所以,74师的特殊军风就是极为顽固以及输了也不服,哪怕是已经被大部歼灭,还琢磨着怎么翻盘。
带着老蒋的嘱咐,王耀武对邱维达的重建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首先是出人出钱,来协助邱维达收拢74师的残兵,74师虽说被华野歼灭,且被俘虏近两万人,但战场那么大,还是存在有漏网之鱼的。
此外,还有一部分是趁着华野看管放松,偷偷跑出来的。
经过收拢,邱维达一共找到了差不多2000人,而这两千人中,绝大部分都是74师的老兵,甚至还有几个军官。
比如有74师51旅副旅长王梦庚、51旅151团副团长王克己、57旅170团团长冯继异等。
除此之外,邱维达还把74师在涟水之战前后,因伤住院治疗的老兵也找了回来,加上从战场上逃出来的那两千多,一共收拢了5000人上下。
而这5000人,成了重建74师的中坚力量。
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很简单,首先,邱维达收拢的5000人里,有好几个原74师的军官,而有这些人在,马上就能走上原有岗位。
此外,这5000人基本都是74师的老兵,并且,其中还有差不多20%左右的人,是当初跟着王耀武一路打出来的老兵中的老兵。
有业务熟练的军官,还有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这自然就对74师的重建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有邱维达这个副师长号召,更是让这些人愿意重建老部队。
与此同时,王耀武和俞济时也十分大方,先是王耀武把他指挥的山东警备二旅整个送了过来,之后俞济时则是把国军广东警备旅,以及一个新兵团划到了74师建制下。
如此一来,加上孟良崮战前参加集训的新兵,邱维达手里就有了可以组建三个旅建制的兵力。
既然兵力已经差不多了,那重建也自然是水到渠成,之后,邱维达依旧是按照三旅九团制,完成了74师的重建工作。
通常来说,重建后的部队往往要比之前差一些,但74师却并非完全如此,在其重建之后,依然发挥出了可比肩曾经的战力。
比如在1948年初的阜阳之战,74师的58旅就扛住了中野30000余人的进攻,即便是排除中野缺乏重武器这个因素,也足以说明重建后的74师战力不俗。
还有就是济南战役期间,王耀武空运过去了74师的七个连,负责守卫邮电大楼,而在华野进攻此处时,这7个连给华野造成了不小伤亡。
能在重建后依旧保持一定战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相当比例的老兵,有这些人作为基干,自然就让重建后的74师并不比之前逊色太多。
二、主心骨王耀武
王耀武当初是74军51师师长,之后在1939年又升任74军军长,一直到1944年,他才从74军军长任上调离,改任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不过,即便是当上了集团军总司令,王耀武依然与自己的老部队关系密切,当时他的二十集团军,麾下所辖的部队就有74军,另外,同属二十四集团军建制的100军(即后来的整编83师),有不少出身于74军的军官在其中任职。
比如该军军长李天霞,就是原来74军的老人,先后担任过74军的旅长、师长、副军长等职务,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100军算是另一个番号的74军。
到了抗战胜利后,王耀武虽说去了山东主政,但由于他长期担任过74军的上司,且该军中,包括张灵甫、邱维达、陈嘘云等绝大部分人都是当初追随他多年的部下,因此,王耀武就在无形之间,成了74军精神上的“图腾”。
甚至从某种角度上来讲,王耀武成了74师军官的信仰支柱。
正因如此,在74师覆灭之后,那些残存的军官和士兵,因为有王耀武的存在和号召,很快就重新聚到了一起。
因此,在这些残兵的心中,如今既然有老长官主持大局,那么74师一定能重振旗鼓。
再者,当时的王耀武,正担任着国军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同时也是国军山东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国军山东政府主席,省保安司令、山东军管区司令。
诸多职务在身,除了说明王耀武深得老蒋器重之外,同时也是王耀武手里有实权的体现。
所以,在那些74师残兵的眼里,王耀武不仅是把自己一手带出来的老长官,也是当下国军中炙手可热的人,更重要的是,跟过王耀武的都知道,与国军其他将领相比,王耀武的军事才能还是相当优秀的。
而有这样的老长官主持大局且当靠山,自然就让重建后的74师心气儿十足,同时也能很快一扫之前覆灭的阴影,转而发挥出加强的战斗力。
而与之有鲜明对比的,就是重建后的国军第5军,第5军在淮海战役中覆灭于陈官庄,而在解放战争初期,该军曾一度是华野的头号劲敌,由于该军一度败少胜多,时任该军军长的邱清泉便放言华野“逢五不战”,这里的“五”,说的就是第5军。
而在覆灭之后,该军于1949年3月也进行了重建,但重建之后的战斗力极差,与覆灭之前相比,除了番号一样外,根本没有可比性。
究其原因,正是该军虽说重建,却没有了主心骨和灵魂人物,而74师在重建后,既有曾经的副师长邱维达,更有主心骨老长官王耀武,自然就能发挥出较强战斗力。
三、不服和不忿成动力
对于74师为何会在孟良崮覆灭,国军方面曾做过深入研究和讨论,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张灵甫孤军冒进,把部队带到了孟良崮这个绝地,才导致全军覆没的。
而除了国军高层之外,74师的中基层军官,也曾针对孟良崮战役进行过反复研究,比如邱维达曾写过《孟良崮战后调查记》,曾任74师57旅旅长的陈嘘云,则写过《孟良崮就歼亲历记》等多个相关材料。
而这些材料,也让74师的整个覆灭过程愈加清晰。
比如陈嘘云就认为,孟良崮是一个缺水少柴的险恶荒山,而这种地形,“最为兵家所忌”,因此,没有考虑把部队带上此处后会有什么后果的张灵甫,是最大的责任人。
还有,曾任74师51旅151团团副的王克己,则在《整七十四师在孟良崮战役被歼情况》中提到,在上孟良崮之前,该师参谋长曾就修建前往垛庄的军用公路一事,向张灵甫提出过建议,建议他不要那么大张旗鼓的修公路,不然很容易暴露行军企图。
结果,张灵甫根本不在乎,反而说“就是要八路知道,他们敢来就和他们干一下”。
诸多回忆虽有不同,但均可以总结为一点,那就是在74师的中基层军官乃至士兵眼里,张灵甫的自大和指挥失误,才是74师覆灭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74师重建后,这些军官和老兵的一致想法是,74师原本可以不用败的这么憋屈,只要不失误且指挥得当,那么一定能重振旗鼓。
比如74师51旅副旅长王梦庚,在74师完成重建并改编为74军后,担任74军21师师长的他,就在作战会议上极为自负的说:
“部队的战斗力不是关在营房里就能练成的,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要打,并且,只要指挥不犯错误,部队的战斗力就会越打越强,解放军也不是三头六臂,没什么可怕的”。
王梦庚的看法,其实也透露出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对74师败在华野手里不服气,而这也是当时74师大部分人的想法,这些人都觉得,只要指挥官不再犯张灵甫的失误,那74师不至于走到覆灭哪一步。
而这种不服和不忿,就成了74师重建之后最大的动力来源,带着这种想法,这些人重新投入到了战场之上,试图战胜与华野,以报孟良崮之仇。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让重建后的74师发挥出了一定战力,但这些人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74师的覆灭,除了有华野战术高超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广大人民的支持,因此,74师即便是战斗力再强,但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所以,不管死灰复燃多少次,最终依然还是会走向覆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