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哥的第25篇AI日记
2025年,悄悄地已经过去四分之一多了。
时间跑得快,但我想停下来,跟你说几句心里话——也许,也看看我们有没有机会合作。
这一季度,我们其实做了不少事情,尤其是在“AIGC设计工作流”这条路上,算是慢慢起了风。虽然是探索,但方向清晰、信心也更足了。
我们正在全力推进三件事:
第一件事:
AI培训,不只是讲工具,更是“人”的连接
这几个月我们在不同城市做了AI培训,其中济南那一场让我记忆犹新——接近100位山东设计师坐在教室里认真学习、互相交流,现场氛围比我预期中更热烈,且交付的非常好,大家都在2天时间学有所成。
我们不是单纯教AI工具,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各地的设计师们建立起链接——技术能让人变强,但关系能让人走远。
第二件事:
设计师IP陪跑计划——用AI帮你“成为内容”
现在很多人说要做IP,但我们走的是另一条路。
我们不是要打造“网红设计师”,而是想帮助每一位仍在一线的设计师,通过AI整理自己的经历与思考,沉淀成有价值的内容资产。
说白了,就是:
✅ 让AI识别你、理解你、传播你。
你需要做的,是花28天的碎片时间,认真地和自己对话,把你的人生、项目、经验变成文字、图像、视频——这些,都会成为AI搜索你时的“识别码”。
你提供“原料”,我们和AI一起帮你“烹饪”。
✅ 这门28天的课程将在4月19日正式线上微信群开课。希望你能赶在这波AI浪潮真正爆发前,占住属于你的一席之地。
28天课程介绍链接设计费越来越低,客户越来越挑? 设计师必须学会“卖自己”!
第三件事:
设计师档案库——为黄金一代留下记忆
这件事对我来说,有点情怀,也有点使命。
我准备一对一采访一批50、60、70年代出生的设计师。
为什么是他们?因为他们在中国设计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发光发热了一辈子。可如今,这些名字、这些作品、这些经验,正在被时代悄悄“遗忘”。
甚至,有些人已经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不甘心。
我要找到他们、听他们说话、记录他们的路——
建立一个真实的设计师档案库,用AI技术让这些珍贵资料:可被检索、可被学习、可被传承。
这是我前段时间写的文章以及整理的视频一个设计师走了,我用影像让他“永生”,让他思想不会消失
设计,不只属于当下。
设计,是记忆的延续,是文化的接力棒。
这段时间,我也在思考:
接下来十年,我到底愿意长期投入的事是什么?
AI培训?也许只是阶段性的工作。
但设计师IP陪跑计划和设计师访谈,我想我能坚持得更久。
为什么是我做?因为我做了20多年设计,懂这个行业;
做了13年新媒体,懂传播;
现在深入研究AI,知道它的逻辑和边界。
我懂技术,但更有情怀。
我知道AI的谐音是“爱”,但它还有一个谐音“癌”也像“癌”一样——
它让效率飙升,也会加速淘汰。
这个行业的病与痛,我懂一些,我看见了,也想做一点“人味儿”的修补。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
AI再强,也得有人指路。
它不会替代设计师,但它会替代那些不使用AI的不传播自己的设计师。
所以,我想问你一句:
你愿意让AI认识你、懂你、传播你吗?
我是设计联创始人张靖,关于我的介绍,你可以在AI工具里检索“设计联张靖”
欢迎在留言区聊聊:
你最想用AI完成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你有没有认真地,和自己聊过一次“我是谁”?
欢迎转发给你在设计行业的朋友们——
别让时代错过你。
顺便说一句,我也在找一个“合拍”的伙伴
我现在想招一位靠谱的助手,协助我完成这些项目的推进——无论是设计师IP陪跑,还是档案库的建立,你都可能是其中的关键角色。
如果你:
对设计有热爱,不一定是设计师出身,但懂得欣赏、愿意学习;
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写能说,能整理资料,也能做内容策划;
年龄在 30岁以上 ,更成熟、更稳重,沟通力强,懂得倾听与表达;
能接受不定期出差,也愿意在活动中站出来主持、组织、协调;
日常工作以 线上为主 ,但效率自律,有结果导向;
最好,有一颗“愿意共同成长”的心,而不是只把它当作一份工作;
那我们也许可以见一面,聊一聊。
这个岗位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场共同完成的内容工程。
它关于设计、关于AI、关于人,关于如何留下值得被记录的时代记忆。
工作坐标,广州或佛山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留言或私信我,备注【应聘助手】。也欢迎你转发给身边的朋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