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
腹痛根源:乙状结肠异物
85岁的李奶奶近日出现腹部不适,起初以为只是消化不良,未予重视。然而,几天后症状非但未缓解,反而逐渐加重,并伴有下腹疼痛。家人察觉情况异常,随即将其送往当地医院就诊。CT检查结果显示乙状结肠内有异物,并伴有局部肠壁炎症反应,存在肠穿孔风险。为寻求进一步治疗,家人将李奶奶转至湘潭市中心医院南院区普外泌尿烧伤科。
结合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科室组织消化肝病肿瘤科会诊,评估最佳治疗方案。由于异物嵌顿严重,若不及时取出,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需尽快处理。
PART02
精准施治:肠镜下成功取出枣核
考虑到患者年事已高,传统开腹手术风险较大,消化肝病肿瘤科主任刘未雄决定采用肠镜下异物取出术。检查过程中发现,一颗约3厘米长的枣核嵌顿于乙状结肠,其尖端刺入肠壁,周围黏膜充血水肿。若强行拉扯,可能导致二次损伤,但若不及时取出,则穿孔风险进一步增加。
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刘未雄利用内镜器械小心翼翼地松动枣核,最终顺利将其取出,成功避免了外科手术的介入。术后,李奶奶恢复良好,腹痛明显缓解。回忆起事发经过,她才意识到,几天前曾食用红枣粥,未曾留意误吞枣核,导致险情发生。
PART03
误吞枣核的风险及预防措施
不少人误认为,误吞枣核后能顺利进入胃肠道,便能自然排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枣核可能滞留于食管,引发吞咽困难,甚至刺破大血管;进入胃部后,可能导致胃溃疡;进入小肠,则有嵌顿或穿孔的风险。即使枣核侥幸通过胃、小肠等多个关卡,也可能在乙状结肠嵌顿,因该部位肠腔较狭窄、弯曲度较大,极易引发局部感染及穿孔,严重者需外科手术治疗。
PART04
防胜于治:降低误吞风险
枣核虽小,危害却不容忽视。尤其是老年人因吞咽功能减退、感觉迟钝,更易误吞异物,且症状可能不明显,往往在就诊时已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预防是关键。
日常饮食中,应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食用红枣前应去核,或选择无核枣;同时,注意食物的切割与处理,避免误食骨刺或其他坚硬异物。此外,老年人应定期检查并修复松动的假牙,以减少误吞风险。
若不慎误吞异物,应立即停止进食,切勿盲目催吐或吞咽饭团等食物尝试排出,而应尽快就医,通过专业医疗手段安全取出。
—— 专家介绍——
刘未雄
湘潭市中心医院南院区消化肝病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
擅长诊治消化系统各类疾病。在湘潭市率先开展多项消化内镜微创介入技术,尤其在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大出血、重症肝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急危重症的诊治,以及痔出血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方面经验丰富。
专家坐诊时间
惠景院区3号楼12楼2诊室:周一全天
南院区3号楼2楼消化肝病肿瘤科病房:周二—周五全天
科室电话
0731-58650379
欢迎转发点赞
文字 | 王映
编辑 | 张译月
审核 | 彭秋香
预约电话:58214922 危重症转诊电话:5821412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