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表示,上汽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2025年底在全新MG4上量产应用,2027年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将落地。上汽将积极拓展与华为、地平线、宁德时代、Momenta、OPPO、火山引擎等头部企业的合作,借助各自领域的优势资源互补,打造拥有全新体验的新款车型。
上汽集团宣布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年量产的消息,预示着他们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转变。当外界还在讨论电动车的续航和充电效率时,传统车企已经悄然将战场转移到了更底层的能源革命。
用户对电动车的焦虑本质上是技术信任问题。自燃风险、冬季续航缩水、充电效率不稳定,这些痛点长期困扰着消费者。固态电池的针刺不起火、200℃高温不爆炸的特性,直接击穿了安全焦虑的底线;低温环境下90%的容量保持率,则让北方市场的推广障碍大幅降低。
当电池技术从“满足基本需求”升级到“消除核心痛点”,电动车的普及将不再是政策驱动的结果,而是真正进入市场需求主导的阶段。这种转变对行业的影响远比参数提升更深远——它意味着电动车的竞争重点将从“说服用户接受”转向“满足用户期待”。
固态电池的落地时间表背后,是车企对产业链控制权的重新定义。过去十年,动力电池领域的话语权始终掌握在专业供应商手中,车企更多扮演集成商的角色。但随着固态电池技术门槛的突破,这种分工正在被打破。
上汽联合宁德时代、华为等企业的动作,也是在构建新的技术联盟——车企开始深度介入材料研发和生产工艺,供应商的角色从技术输出者转变为协同创新者。这种合作模式的转变,可能彻底改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利益分配格局。
上汽与地平线合作开发芯片、与华为共建智能生态、与OPPO打通车机互联,这些看似分散的动作,实际上在勾勒未来汽车的完整图景。固态电池提供的是能源基础,而智能系统、人机交互才是决定用户体验的关键。当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续航焦虑被彻底解决后,用户对汽车的关注点必然转向智能化程度和生态服务能力。这种技术协同的背后,是车企对“汽车作为移动智能终端”这一定位的战略押注——未来的竞争不再是硬件参数的比拼,而是生态体系的较量。
互联网基因赋予造车新贵快速迭代的能力,但在材料科学、制造工艺、供应链管理等重资产领域,传统巨头的积累优势开始显现。固态电池的量产需要攻克材料稳定性、生产工艺、成本控制三重关卡,这些恰恰是制造业企业的核心能力。
当新势力还在为毛利率挣扎时,传统车企已经用规模化生产的经验为下一代技术铺路。这种差异或许预示着行业格局的再次洗牌——电动化上半场靠模式创新,下半场拼的是硬核技术储备。
现在,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跟随到引领的蜕变。过去我们通过电动化实现弯道超车,如今固态电池的突破可能打开换道超车的窗口。全球汽车行业对固态电池的研发仍处在实验室阶段时,上汽明确给出量产时间表,这种底气来自中国制造业的完整产业链支撑。从锂矿资源到正极材料,从生产设备到智能工厂,新能源产业已经形成闭环创新能力。
固态电池的量产计划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产业变革的深层逻辑:未来的汽车竞争不再是单一技术的较量,而是技术生态的对抗。企业的生存能力取决于能否构建从材料研发到智能服务的技术闭环,能否在保持制造优势的同时完成数字化蜕变。
内容来源:网络综合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新媒体平台
学会官方微信
电工技术学报
CES电气
学会官方B站
CES TEMS
今日头条号
学会科普微信
抖音号
☎️ 《电工技术学报》:010-63256949/6981;邮箱:dgjsxb@vip.126.com ☎️ 《电气技术》:010-63256943;邮箱:dianqijishu@126.com ☎️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机与系统学报(英文)》:电话:010-63256823;邮箱:cestems@126.com ☎️ 编务:010-63256994 ☎️ 订阅:010-63256817 ☎️ “电工技术学报”微信号运营编辑:13121222619(微信同号) ☎️ “CES电气”微信号运营编辑:18500877291(微信同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