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需要人人动手、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近几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连续5年稳定达标;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新增完成2.5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
天蓝地绿水清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位环保人的努力。
4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生态环境领域代表围绕"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如何在工作通过具体行动推动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成为现实?5位环保人在回答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时给出了"绿色答卷"。
胡京南:
科技创新为蓝天保卫战注入动力
从2013年到2022年的十年间,京津冀区域在GDP增长6成的同时,PM2.5平均浓度也下降了6成以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这其中,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胡京南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工作。2015年前后,京津冀秋冬季雾霾频发高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但当时社会上甚至科学界对于雾霾的成因和来源众说纷纭,各种假说也层出不穷。他作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团队的一份子,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900多名科研工作者一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摸索,从排放、气象、化学和传输等方面,建立高精度的排放清单,弄清重污染成因,识别污染来源,为京津冀空气质量改善助力。
"2015年以来每个冬天的夜晚,一旦出现污染过程,我和同事们就要夜以继日地开展分析。有的同事上半夜收集和整理数据,我和其他同事下半夜起来分析和提炼数据和结论,第二天再参加污染过程会商。"胡京南回忆。
虽然目前我国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偶尔也有污染天气出现。比如,就在刚刚过去的秋冬季,京津冀区域经历了三次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北京还有两个重污染天。
胡京南表示,从成因分析来看,我国一次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已从千万吨级降到百万吨级,这是过去取得大幅改善的主要原因。但目前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仍然是千万吨级的排放量,这些污染物在遇到不利气象条件的时候会发生快速的化学转化,生成二次颗粒物,这是当前治理遇到的难点。接下来需要通过优化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开展重大治理工程,强化污染天气应对等,持续减少污染排放。
"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也在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研究,这项研究工作也有望助力空气质量未来进一步持续改善,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新的动力。"胡京南说。
杨义平:
核安全容不得一粒"沙子"
核与辐射安全监督员是核电厂的"看门人",更是国家和人民的核安全"守夜人"。他们全天候驻守在核电现场,365天、24小时应急值班。
杨义平是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处长,先后监管过秦山核电站、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全球首堆,以及中国核电名片"华龙一号"核电机组。
"每天工作开始前,我们戴上印有国家核安全局标识的白色安全帽,穿上反光背心,整理好衣装,穿戴好装备,穿行在核电厂的钢筋混凝土之间,下泵坑、巡核岛、攀爬脚手架,开展人员访谈、执法调查,排查每一项安全隐患。"杨义平介绍,驻厂监督要到核电厂的"大脑"主控室进行巡视,到各个厂房进行巡查,还要对核电厂的各类报告进行审查,对一些试验进行见证等,第一时间发现和跟踪核安全的相关异常。一旦出现异常和事故,也要第一时间进行监督响应。
核电是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了安全这个大前提,核事业才能得以积极有序的发展。杨义平说,核能的开发利用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一个核电基地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全部投用后,年发电量可以达到500多亿度,相当于一座千万级人口城市的全年用电量。
"核安全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底线工程,事关国家安全,出不得事,也出不起事。在核从业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核电厂核安全业绩长期保持良好,公众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也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杨义平说。
谷树茂:
擦亮美丽中国的"镜子"
生态环境监测是反映美丽中国"颜值"的"镜子"。美丽中国美不美、美在哪儿,需要用监测数据来说话。
谷树茂是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在污染源监测岗位坚守已近18年。工业企业高高的烟囱、突发环境事件现场都是他的"阵地",最多的时候一年有200多天都在出差。
污染源现场监测,经常需要监测人员背负十几斤重的设备爬到几十米高的平台高空作业。"有一次我和同事在30米高的平台上监测,企业用于脱除污染物的液氨罐阀门突然泄漏,氨气顺着烟囱很快就到了我们身边,那种窒息的感觉,我到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谷树茂回忆说,当时他们抓起身边监测用的纱布,迅速捂住眼睛、鼻子和嘴巴。好在那天有风,而且这种氨气在高空扩散得比较快,最后大家安全顺利地撤离了现场。还有一次,在离现场监测不到20米的地方,一个环保设施因为某些情况突然发生爆炸,他差点从高空监测平台上掉下来。
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能够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作为污染源监测人员,谷树茂和团队每年都要对工业企业进行现场监测与帮扶指导,已累计监测帮扶企业超千余家次,不仅支撑环境管理决策,还助力企业优化生产工艺,选择合适治污设施,从源头和末端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大气和水环境持续改善。
"监测这面‘镜子’的质量得高,才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真实情况。"谷树茂介绍,他和他的团队也在不断研发新的先进的监测设备和制定相应的监测规范、监测标准,确保监测数据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我们会持续把新技术与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进行深度融合,届时监测监管的水平还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和飞跃。"
付怡然:
环保执法"技防优先"
千千万万生态环保人在为蓝天、碧水、净土不懈努力,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态环保铁军的使命和担当。
付怡然现任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二级主任科员,2019年加入环保队伍以来一直从事一线执法工作,同多次参与生态环境部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的现场组工作,在这几年内累计帮扶企业整改问题数百个。
现在AI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生态环境领域,将环保执法领域从"人防为主"转变为了"技防优先"。付怡然介绍,通过工况用电、自动监控等平台可以对企业开展足不出户的非现场执法,通过技术精准识别线索,定位到哪家企业、哪个产供环节、哪条生产线有问题,现场工作组按图索骥,针对这些问题高效快速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筛选企业中的一些盲目性,还减少了对企业的打扰。
"我们处理一起群众反映的周边异味问题的时候采用了像电子鼻、嗅探监测等技术,精准定位到源头企业,还给这些企业申请了些项目资金,帮助他们升级改造设备,最终实现了群众满意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双赢的局面。"付怡然说。
在他看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环保执法人员应该当好"守护人"、"服务者"和"实干家"。既要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危害环境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也要提升企业的守法能力,还要让全社会形成对生态环境的普遍认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一步一步走向现实。
"作为一名活跃在生态环境保护战线上的年轻人,我认为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我也将时刻战斗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前沿,通过自己的坚持、努力,守护好祖国的碧水蓝天。"付怡然说。
袁慧:
"小水滴"守护"大水井"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促进公众环保意识,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最关键的是让环保志愿服务深入人心。
袁慧是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望江社区工作者,也是一名基层环保志愿者。这次来北京参加见面会,她特意穿了一件马甲,衣服上的"小水滴"就是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服务的标识。
库容339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堪称北方用水地区的"大水井"。为保护水源,湖北十堰丹江口市成立了"小水滴"守水护水志愿服务组织,现有16.2万名志愿者,围绕守水护水开展宣传宣讲、清漂净岸、巡河护河、植绿护绿、文明观察五大类志愿服务活动,一个垃圾钳、一个垃圾筒、一叠宣传单就是他们的日常工具。
袁慧介绍,他们还把志愿服务组织延伸至村民小组、居民小区,建在群众身边,围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清洁家园、五好单元等开展活动,让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和工作岗位实际情况,都有自己的守水护水阵地,就近就便、随时随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家共同当好守井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现在,丹江口库区的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在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7项为I类,达到直饮标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以来,已累计向北方供水超70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线1.14亿人口。
"北京80%以上和天津主城区的生活饮用水都来自于我们丹江口水库,作为水源地的守井人和环保志愿者,我深感自豪。"袁慧说,她将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以"小水滴"汇江成河的团结,滴水穿石的韧劲,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小水滴"志愿者更大的贡献。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周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