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玩邮票到现在也有快20年的经验了。一开始因为也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老法师带,所以踩过不少坑,假的,改的都有,即便现在自己感觉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对一些品相的好坏,也有拿捏不准的时候。所以邮票评级往往是我参考的一个方向。
有钱币评级这个参考在前,差不多10年前市面上也开始有评级邮票了,一开始接受的人没那么多,但我觉得这种形式挺好,总算不用再就着一枚裸票来回扯皮了,外加配上保护盒方便保存,该多少分值多少价,不由邮商随口报数说了算。那会记得源泰评级先做,后面美评,还有一些其他本土品牌都陆续进到这个市场中来。现在还在做的基本上也被市场认可了。
当然每个人送评时都希望自己的邮票是全品,必须高分,但我其实还是会稍微理性点,毕竟也还需要付评级费。送评前我会仔细对照下官网上的标准,如果自己有瑕疵先对照好一个大致的得分范围,再去合理送评。
我前段时间自己拿源泰评级、ASG、中邮评级做的一个打分参考;这三家都是100分制,易于横向比对。结果上来看,三家里面源泰分的最细,共划了17个档位,ASG划了15个,中邮是划了11档。很显然档位越多,评价标准就越全面,减少了那些模棱两可、分数可高可低的情况;当然可以预见的是,执行这样的标准评分难度同样也会高不少。
另外源泰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它把自己怎么评的标准,已经提前归类,分维度、分行公示了出来,这点ASG,中邮都混在一起呈现,阅读起来有点困难。变相来说我从这些评级标准中也学习到了哪些是相对更会影响到邮票分数的东西。其中1,2个措辞的不同可能就会在最终出分上相差个1,2分。当你收到分数后有疑问,可以仔细去对照标准,基本上对得上;标准看得久了,其实令我受益良多,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品邮乐趣。
评级盒里封装的不仅是邮票品相,更是行业经历那么多年来,达成共识的具象化——背胶泛黄该扣几分?揭薄裂口如何定级?这些曾让藏家争论不休的细节,如今在评级公司的维度拆解中有了客观答案。
这些标准既降低了新手的学习门槛,也让老藏家得以反向校准自己眼光,在“对照标准-送评验证-复盘提升”的循环中,品邮之趣早已超越分数本身,更像是一场跨越历史时空的深度对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