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乡村振兴,赋能传统农特产品转型升级,近日,一支由宁波大学学生组成的青年创业团队深入奉化区萧王庙街道棠岙村“棠云栖江·共享小院”,围绕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的品牌化与电商化展开深度调研。团队成员涵盖金融学、会计学、视觉传达等专业背景,旨在通过创新思维与技术手段,为乡土“宝藏”打通市场新通路。“传统销售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团队在调研报告中指出,工坊当前依赖线下游客与本地批发商,外地客源不足30%;线上销售占比仅14%,且缺乏专业运营。此外,产品包装多为简易塑料袋,设计陈旧,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田间对话:听见村民的期待与焦虑此次调研是宁波大学“乡村振兴创新实践计划”的重要一环。校方通过跨专业组队、校企资源对接等方式,支持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目前,团队已初步完成品牌视觉方案与线上商城框架,下一步将联合工坊推出“非遗礼盒”试点产品,并通过社交媒体发起“寻味棠岙”话题营销。
走进共富工坊,触摸乡土“匠心”
步入棠岙村共富工坊,映入眼帘的是竹制桌椅、农家土灶与满架农产——鲜嫩油焖笋、清甜水蜜桃、非遗手工干菜……团队成员在工坊负责人带领下,逐一了解产品的制作工艺。“从山笋采挖到油焖慢炖,每一步都凝聚着村民的智慧。”团队成员感叹道。工坊内还设有免费茶歇区与盆景展示区,游客可在此体验“田园慢生活”,感受古村文化魅力。
调研中,团队发现棠岙村农产虽品质上乘,却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例如,桃胶仅被低价售卖,村民江杏飞创新研发桃胶炖奶延长保鲜期,但缺乏品牌包装;芋艿麻薯外酥里嫩,却因简陋的塑料袋包装难以打入高端市场。“我们的产品需要被更多人看见。”工坊负责人坦言。
痛点突围:从“土味”到“潮品”的升级之路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三步走”策略:
品牌塑造:提炼棠岙村文化符号,设计统一品牌标识与故事IP,如“栖江春味”“古村手作”系列;
包装焕新:联合设计学院学生,为油焖笋、芋艿麻薯等打造国潮风礼盒,融入竹编、水墨元素;
渠道拓展:搭建微信小程序商城与抖音店铺,策划“云游棠岙”直播,邀请村民讲述产品背后的匠心故事。
“我们种得出好笋,但不会卖好价。”一位村民指着自家竹林感慨。调研中,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村民心声。多数村民表示,虽有尝试电商,但因拍照、文案、推广能力不足,效果甚微。“希望有专业团队带我们‘触网’!”一位种植水蜜桃的村民恳切道。
数据显示,村民年人均线下销售额仅2万元,滞销问题频发。团队随即展开“数字扫盲”行动,教授村民手机摄影、短视频剪辑技巧,并计划联合高校开设电商培训课。“要让村民从‘生产者’变为‘经营者’。”团队负责人表示。
高校赋能:青春力量激活乡村经济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我们既要保留乡土文化的根,也要用现代手段为其注入活力。”团队成员总结道。未来,他们计划引入AI算法分析消费偏好,实现农产品的精准推送,并探索“认养农业”“体验式旅游”等模式,让棠岙村的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从田间到云端,从传统到创新,青年团队正以专业与热情,为棠岙村的农特产搭建一座通向市场的桥梁。在这片充满希望的乡土上,每一份匠心都值得被看见,每一次尝试都在书写共富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