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何以九江
▲浔阳江畔浔阳楼 图源:图虫创意
万里长江奔腾向东,当它与鄱阳湖相遇,便造就了九江这座城市的传奇。九江之名,自其诞生之日起便非同凡响——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区分地域、提纲导水、挈领导山,都以“九江”为标识,而这时的“长江”,还是仅仅记录为“江”。九江之名甚至比长江之名出现得更早。
走出商埠
▲九江八里湖新区俯瞰 摄影:宋小勇
走出混沌时期后的九江,作为长江中段的天险门户,在战乱之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承平之日则是漕运之咽喉。而在动荡的清末,九江还是长江第三大对外通商口岸,江西省最大商业城市,进出口额位列全国前十,成为全国“三大茶市”和“四大米市”之一,是典型的商埠城市。
九江:不如吃茶去
▲庐山五老峰。要论九江最出名的茶,非庐山云雾茶莫属。庐山云雾茶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受庐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等特点。摄影:熊逵
作为江西北大门和“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九江,除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外,自然风光也同样声名远扬。“九派寻阳郡,分明似画图”,这是唐代权德舆对九江之美的描述。九江之美,首重庐山。庐山襟江带湖,兼具湖山之美。苏东坡曾说:“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变幻莫测、引人遐想的庐山烟雨与九江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碰撞,还创造出了庐山云雾茶的鼎鼎大名。
上庐山,读书去
▲庐山大汉阳峰,在庐山牯岭街以南,是庐山第一高峰,海拔 1474 米。摄影:周红军
除自然风光闻名于世外,庐山更是历代中国读书人的精神高地。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孟浩然、周敦颐、苏轼、黄庭坚……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与庐山云海中的日出一道,引发无数旅行者的联想和追思。
律动鄱阳湖:
河湖轮替水浮沉,浓妆淡抹总相宜
▲目前,江西鄱阳湖地区的獐难得一见,估计现有种群数量不足 1000 只。摄影:王筱华
九江之美,亦在大湖。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彭泽,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江河及博阳河、漳田河、潼津河等区间来水,经调蓄后在湖口注入长江。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湖泊。“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季节性变化,是江西鄱阳湖每年都会出现的独特景致。湖水的这种周期性的循环交替,让流域内的生态系统形成了与之适应的季节性律动。
鄱湖食鱼记
▲都昌县的鄱阳湖渔民们在渔船上晒鱼虾。摄影:戈杰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浩大的鄱阳湖水,也让以湖为生的九江人无鱼不欢,无鱼不成席。豆参煮鱼、陶母红鱼、银鱼千刀汤、东坡醉鱼是九江人小时候的味蕾记忆,因此,在九江人眼里,江南饮食中的鱼馔虽古有“饭稻羹鱼”,今有“长江三鲜”、“太湖三白”,但都不如一餐鄱湖鱼宴更让人酣畅淋漓。
又见浔阳龙舟赛
▲“庐山杯”长江经济带 2024 年首届龙舟邀请赛。2024 年,两湖在经过系统治理后,生态系统和水质变好,为此次龙舟赛的顺利举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摄影:宋小勇
九江之美,亦在“两湖”。甘棠湖、南门湖是九江中心城区重要的内湖,是九江望向天空的“双眸”。“两湖”寄托着九江人的人情之美,旧时端午节,九江赛龙舟以两湖为中心展开,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1992年。后因水体污染,“两湖”之上赛龙舟的习俗中断了32年。2024年,九江两湖经过系统治理后水清岸绿,重换新颜,一场阔别 32 年的“水上马拉松”终于在九江南门湖上拉开了序幕。
其他栏目
长江文化
▲文房四宝 图源:视觉中国
青檀作宣,水墨问道
宣纸以皖南青檀皮、沙田稻草为原料,辅以猕猴桃藤汁等独特工艺,造就其润墨不洇、历久不蛀的特性。宋元后,中国书画追求水墨写意,宣纸造纸工艺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画艺术风格革新。
江河人生
▲瀼渡电厂外貌 图源:三峡水利万州公司
张光斗与万州瀼渡河
在重庆市万州区瀼渡镇西边约 5 公里的长江支流瀼渡河上,有一个隐匿于山涧密林中的小水电厂——瀼渡电厂。该电厂下辖仙女洞、鲸鱼口两座水电站,两站相距不到一公里,是长江三峡地区现存最早的水电站之一,也是我国水电泰斗张光斗留美归国后独立设计的第一件水电作品。
水现实世界
▲某吻虾虎 摄影:李飏
鱼影跃动:探秘云南红河州的水下王国
作为一名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生态摄影师,我一直用镜头去记录这片大地上的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2024 年初夏,我开始踏入故土的溪涧河流,寻觅本地原生鱼类,记录和解读潜游于波光之下的精灵们所编织的生命诗篇。
味道
▲雪后,武汉的菜市场。 图源:视觉中国
在武汉,逛治愈系菜场
柴米油盐、五谷杂粮,锣鼓一敲,戏韵悠扬,这才是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富有质感的都市生活空间,琐碎、日常、混杂、真实,“才有可能出现波德莱尔、本雅明和李欧梵式的步行漫游者”,令城市,丰润、别致、灵动、浪漫……
真视听
《颐和园》
贾珺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年
城市肌理与中轴线,共塑三山五园
颐和园在借鉴江南园林造园手法与景观布局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北京的城市肌理与地理水文。它不仅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典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象征。当我们深入品读它时,所感受到的远不止园林的视觉之美。作为北京三山五园之一,颐和园何以能成为独一无二的颐和园?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旭辉 周伊萌
美编:程晓新
校对:段海英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5年第3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