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19
梦里什么都会有的
(拍拍)
“梦见蛇代表什么”
“梦见牙齿掉了是什么意思”
“梦见死去的亲人是什么预兆”
“梦见屋子里有一大堆黄金是不是要发财了?”
这个充满了神秘与玄学意味的话题,似乎总能在茶水间或在亲朋好友的闲谈里捕捉到它的影子。在网络搜索引擎里打下“梦见”二字,弹出的一连串相仿提示词,似乎昭示着即使是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下,人们依旧会对做梦这件事,以及梦中蕴含的隐喻感到好奇。
对于 做梦 这个生理现象,古人把它看得很神秘,即使到了当下,对于梦的看法,对于梦的解读,往往依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中国古人有一种传统看法,认为梦往往实际上是某种征兆的预示,只是常人不能及时解释破译而已。所谓不能及时破译,是因为总要到事后才证明梦的灵验。
古代许多带有附会性质的梦验故事,如著名文人江淹、郭璞、李峤、李白等于梦中被授予或被收去彩笔的故事,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在唐代,这些传说故事数量依然很多,有的且进入正史。
江郎才尽,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
后常比喻才思减退。
王勃夜读《易》,梦中若有人告语“《易》有太极,子勉思之”,醒后学业大进,作《易发挥》数篇;李白之母梦长庚星而生子,遂名为“太白”,故李白有“谪仙人”风度;等等。又如《新唐书》的《张荐传》中记有他祖父的事迹,云:
祖鷟,字文成,早惠绝伦。为儿时,梦紫文大鸟,五色成文,止其廷。大父曰:“吾闻五色赤文,凤也;紫文,也。若壮,殆以文章瑞朝廷乎?”遂命以名。
这是解释张鷟之名的由来,却与他儿时一梦有关,而张鷟后来果然是以文才,特别是判词策对获名于世,同僚赞其“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京中文士遂给他一个绰号,叫“青钱学士”。由此可见,他幼时的梦似乎还很灵验。在这个故事中,张鷟的祖父对梦的解释,证明他透彻地理解了梦文的征兆。能够及时解读破译梦示的征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张鷟,唐朝大臣、小说家。唐高宗调露年间,进士登第,起家岐王(李范)府参军,历任河阳县尉、长安县尉、鸿胪寺丞,号称“青钱学士”。武后证圣年间,擢任侍御史。唐玄宗时期,得罪宰相姚崇,迁司门员外郎。开元二十八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著有《朝野佥载》《龙筋凤髓判》《游仙窟》。
鉴于这种认识,解梦便成为占卜者的一种特长,甚至一种专利,而记梦,包括记述占梦的灵验与否,则成了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野史常见的题材,且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
唐人传奇中,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则是借梦境影写现实,在这里,梦境基本上是故事的外壳,但同时也渗透着梦示预兆的观念。
又如李公佐所作的《谢小娥传》,以及后来据之模拟改作之《尼妙寂》(作者李复言,收入其传奇集《续玄怪录》),也都有托梦和解梦的情节。谢小娥的父亲、丈夫被江贼害死,冤魂托梦于小娥,分别告诉她一句“隐语”:“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但小娥不能猜透其所指,到处向人请教,都未能参详。后来遇到李公佐,经过一番静思默想,才由“隐语”悟出,杀人犯乃是申兰、申春二人。谢小娥有了这个线索,又经过一番寻找和忍辱负重的筹谋,终于手刃仇人并报告官府将这伙江贼一网打尽。
在这篇小说中,冤死之人托梦,但梦中所言仅是“隐语”而不直接揭示出事实真相,这正与民俗中将梦视为对征兆的变形预示这种想法一致。在一般民俗看来,梦往往具有某种含义,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如谢小娥之梦见父、夫,当然绝非偶然。但梦在起到预示作用时,它所显示的形象、所道出的话语,又往往需要经过变形,借用曲折的隐喻或隐语(谜语)。正因为这样,才需要占梦者,由他们来破译解读。在《谢小娥传》中,文士李公佐就扮演了这个占梦者的角色。
实际上占梦时,为了规范对于梦境的解释,中国古人创造了一种可以用作工具的《解梦书》。敦煌遗书中有不少这类书籍的残本,其中最完整而且来头最大的,则是《新集周公解梦书》。此书内分天文、地理、杂事、哀乐、器服、财物、舍宅、四时、冢墓、林木、山水、禽兽等十八章,对各种梦境都判以吉凶。
唐人对于梦的看法,除了有神秘的一面,还有较为客观、实际的一面,这后一面就带有一定的科学性。例如《酉阳杂俎》前集卷8《梦》中记有这样一件事:
成式表兄卢有则,梦看击鼓。
及觉,小弟戏叩门为街鼓也。
这就把做梦的一种原因说清楚了。梦境原来与外界的刺激有关,只是进入梦境,有所变异,以假作真罢了。同卷又有这样的话:“夫瞽者无梦,则知梦者习也”;“愚者少梦,不独至人,问之驺皂,百夕无一梦也”。这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种科学性是初始的、朦胧的,往往与神秘性混合在一起的。开元时期的《梦赋》,是一篇专门咏梦的文学作品,就表现了这两个侧面的交混和参差互见:
夫人者何,乾坤之至精;夫梦者何,精爽之所成。及乎群动息、闲宇清,澹尔安寝,俨乎无营,亦或不意而得,亦或因感而生。明休咎之先兆,通喜怒之深情。……
对于梦的产生,作者的态度显然是比较实际的。“不意而得”“因感而生”,就说得挺朴素、挺实在。他认为梦能“通喜怒之深情”,也几乎点到了问题的本质。但一句“明休咎之先兆”,又表明出他其实没有完全突破当时民俗生活中普遍流行的梦观念。
《红楼梦》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也是十分重要的情节
除此之外,赋中还举出一大堆梦征兆吉或兆凶的例子,来证实前语,但又表示了某种怀疑,从而引出整篇文章最重要的两句话:
是以太古无梦以绝欲,圣人肇梦以治想。
既然梦与人由喜怒哀乐而产生的欲念有关,所以“绝欲”者自然便能无梦了。但如果无梦之境不可得到,那么“圣人”对于梦的态度,便是按梦的指示去做,如虔诚地寻求贤者,以利于国家政治。
关于古代圣君因梦而求贤得贤,或反过来说,古之贤能之士本沉埋于草莱薮泽,后因圣君按梦兆而求访,终被擢于上位,得以充分发挥才能,这样的历史故实,不但为历代文人(尤其唐人)所津津乐道,而且为他们梦寐以求。黄帝因梦而得风后与力牧,商汤因梦而得伊挚,武丁(殷高宗)因梦拔傅说于囚徒,周文王因梦识吕尚于磻溪,这些都是屡经加工、反复增饰的著例。《梦赋》之末,就把文章落到了这一点上:
独有遭遇明时,羁游上国,才誉不振,命途仍塞。仰轩后之通感,慕殷宗而见刻。当捧日而披诚,庶明君之梦得!
他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如伊挚、吕尚那样被当世的明君做入梦中,从而得到拔擢和重用啊。而他的这种希望,乃至曲折地表达这种希望的《梦赋》,里面就贯穿着来源邃古而在唐代民俗中仍然盛行着的梦观念——梦是一种预兆,是天向人昭示某 种意向和前景的表征。一个士人渴望受到朝廷重视,投身于政治事业,这是一种现实的要求;他在表达这种要求时,选择的却是梦示预兆这一超现实的思路。从这种将现实的政治要求和颇富神秘色彩的梦观念浑然地整合在一起的独特想法,似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窥探到当下为何解梦、占卜、抽签解签的行为如此流行了。
文 章 相 关 书 籍
浮世长安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是承前启后的鼎盛时期,总是引人无限遐想。本书将古代文学与民俗学研究相结合,运用诗文、史籍、笔记、小说等材料,从唐代的岁时节日、都市生活、各类妇女习俗、文人风貌、神灵崇拜与巫术禁忌、民间文学与技艺等六个方面详细分析唐代民俗。书中多角度再现唐人的日常生活情境与唐朝的时代氛围,挖掘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展现了唐人多样的人生姿态。这部著作不仅宛如一幅勾勒唐代人海风情的长卷,也是一部探讨民族心理、情感与文化的力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