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体发表报道称,经过多年高强度研发,三大 AI 巨头在开发新模型时,回报和努力开始不成正比:OpenAI训练的新模型“Orion”未能达到预期,Google的Gemini新模型同样表现不佳,而Anthropic推迟了Claude新版本的发布时间。现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路径似已“触墙”。而OpenAI的CEO山姆·奥特曼则罕见地在社媒直接回应“There is no wall”(还没撞墙呢)。这位踌躇满志的创始人仍然积极地为市场和投资人打气,否定了“发展遇阻”传闻。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ChatGPT,还是Claude,新版本的迭代速度都在放缓。于是有人担忧,AI大模型会不会像之前炒得火热的“元宇宙”一样,经过一轮资本和营销的追捧后,迅速归于沉寂,昙花一现——率先拥抱元宇宙的Facebook,在4年烧掉500亿美元却难泛水花后,不得不削减了对元宇宙的投入,转身拥抱AI。另一位入局虚拟现实的巨头苹果,推出的Vision Pro头显同样反响不佳,有传闻将于今年年底停产。有元宇宙之类“风口技术”的教训在前,对AI的担忧也不全是杞人忧天。
要弄清楚这一点,首先要明确,此前以元宇宙为代表的“风口技术”和AI在应用上的最大区别在哪?
以元宇宙为例,所有相关项目的使用者都需要购置价格不菲的设备。但AI的获取、使用成本要低廉得多,只要有一台智能设备和网络,就能直接体验。如今,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把AI作为日常工作、学习的伴侣,这无疑是AI的“核心用户”。
人工智能在科研、教育方面的作用和优势也日益凸显出来。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化学两个奖的授予,都与人工智能有关,以致于有人戏称诺贝尔奖变成了“图灵奖”。和实际应用受阻的元宇宙比起来,AI显然“有用得多”。
当然,生成式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发展道路要走。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抓取数据的质量,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被公开上传到互联网上,比如受版权保护的书籍。人工智能开发者在尝试和出版商艺术家合作,但速度肯定没那么快。AI还需要提升对抓取信息的筛选、甄别能力,而不是经常回答用户“谢谢您的纠正”。
此外,突破“聊天机器人”的状态,让人工智能直接工具化,给使用者带来真实的便利也是重要的一点。目前,有开发者正在试图训练人工智能帮助用户直接预定航班,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实践场景。当然,要想真正实现这一步,还需要不同平台的协调,但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技术落地思路。
眼下世界头部生成式人工智能公司发展碰到阻力,恰恰给了中国公司一个追赶的机会。以往人们抱怨国内公司追赶的速度,跟不上国外公司更新的速度,“总是落后一两代”。但如今,差距可能进一步缩小。在另一层意义上来说,承认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有助于洗去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的泡沫,消除营销赋予的滤镜,减少资本的盲目追捧。这也是避免生成式人工智能重蹈元宇宙覆辙的重要方法。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消除盲目追捧和盲目乐观后,生成式人工智能能进入一种稳步发展的轨道。在发展大模型之余,人们也更注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际运用,降低普通人的上手难度。让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多地惠及日常生活,尤其让国人感受这次“人工智能革命”。正如开发者所说:“我们当下所做的许多工作,在几百年前的人们看来可能既微不足道又浪费时间。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最重要的不是沉溺于过去,而在于怎样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如果当时的人们有机会看到今天的世界,一定认为周遭的繁荣景象远远超过了其想象。而如果我们从今天开始向后快近一百年,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情景也将同样令人难以想象。”
作者 | 郁风 资深媒体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