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土地,就无法看清中国的当下和未来。这个领域的学者很多,其中不乏理论水平高的,调研能力强的,或名声显赫的,但要想了解最真实的一面,刘守英教授绝对绕不开。
因为他多年在“上头”工作,却又与底层接触最紧密,最后到大学搞理论研究。“国情”和民情,理论和实践,都被他打通了。
◎身在“中枢”,他最清楚决策的内在逻辑
1988年,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刘守英,分配到国农发展研究中心,按老百姓的说法,一步登天——这里是农村研究中枢,“一号文”在这里酝酿形成,每一丝风吹草动,都关系着中国亿万农民。
更幸运的是,刚上班就“遇上一批很难遇到的人,赶上很多人一生很难遇上的大事”,周其仁和文贯中等著名经济学家,给予他重要帮助。市场经济、转型这些理念,成为他一生学术的主导。
在这里,他曾多次接听中办转来的电话,一张张手写批示出现在办公桌上,他还是海里31次集体学习的讲解人。因此,他更理解决策的内在逻辑,清楚什么可以写进报告,这里需要怎样的再改革。1988年以后历年的“一号文”,那一点点向前推进的部分,都有他的心血在其中。
◎“从土里拔出来”的经济学家,他最懂中国农民
深度农村体验,是他搞土地研究的另一优势。1964年,刘守英出生在湖北农家,懂事后,既为父母每天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却吃不饱饭而难过,也对镇上吃粮票的人羡慕不已。城乡之间这堵墙,早早就印在心里。
没成想,后来他一生都在为拆掉这堵墙而努力。而在这里,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先试点,再普及,再“一号”。几十年来,每逢各种试点,他都在农村调研。白天取样,晚上走访。他早已养成习惯:不掌握一手材料,没和相关者面对面交流,就不发表看法。
所以,他的每一个成果,都经得起推敲。因为他比旁人更清楚,农民是怎样一种状态。他深有感慨地说,“改革实验就是拆影响农村发展的墙,拆影响农民基本权的墙。”
◎离开金字招牌转战大学,从影响决策到影响公众
别人“学而优则仕”,刘守英却于2019年调到大学当老师,很多人抛来不解或关切的眼神。
但对他来说,并不复杂。很多东西只有他才有,他要对这段历史给出明确的说法,尤其让人了解到这里的变革独特性。即使最终成不了“实践的号角”,至少告诉后人发生过什么,“学术是高地,有种神圣在里面,不用再考虑别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