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婺州窑烧制历史悠久,千年窑火历经兴衰,一代又一代的婺州窑匠人使得婺州窑烧造技艺一脉不绝。2014年,“婺州窑陶瓷烧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9年,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婺州窑代表性传承人邵文礼创立武义婺州窑陶瓷研究所,研发传承婺州窑技艺,积极培养传承人队伍。
近年来,邵文礼带领团队秉承“古法为基、创新为魂、人文为本”的理念,将现代意识、传统气息与民间味道巧妙融合,通过釉色、技法、器型、纹饰的多维创新,赋予千年婺州窑新的生命力。
邵文礼依托溪里村古窑址建成婺州窑艺术馆,集文化传承、研发、展示于一体,推动“微改精提”和业态创新,为婺州窑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带动溪里村农文旅产业发展。
4月19日拍摄的金华武义溪里村的婺州窑艺术馆展示的各类婺州窑器具。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19日拍摄的金华武义溪里村的婺州窑艺术馆展示的不同形态的婺州窑宝瓶。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19日,游客在金华武义溪里村的婺州窑艺术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19日在金华武义婺州窑生产车间拍摄的婺州窑素坯(右一)、已上釉的素坯(中)和烧制完成的婺州窑器物。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19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邵文礼在婺州窑生产车间修坯。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19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邵文礼(左)在婺州窑艺术馆的工作室查看徒弟吴超开窑。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19日,一名年轻的学徒在婺州窑艺术馆内进行彩绘。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19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邵文礼(右二)在婺州窑生产车间与徒弟探讨婺州窑宝瓶的造型创意。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19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邵文礼(中)在婺州窑艺术馆给徒弟示范婺州窑刻花工艺。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19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邵文礼在婺州窑艺术馆给徒弟示范婺州窑刻花工艺。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19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邵文礼(中)在婺州窑艺术馆的工作室查看出窑的婺州窑盘口瓶。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19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邵文礼在婺州窑生产车间给素坯上釉。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19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邵文礼(左)在婺州窑生产车间与徒弟吴超探讨素坯的品控。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19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邵文礼(中)在婺州窑艺术馆的工作室查看出窑的婺州窑盘口瓶。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千年婺州窑:地域文明与陶瓷艺术交融的见证
婺州窑,主要分布于浙江金华、衢州地区,是中国古代著名青瓷窑,创烧于东汉,盛于唐宋,终于元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24年5月,“婺州窑”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获官方认证。
婺州窑的制瓷技艺独具特色。早期以当地粉砂岩红色粘土为原料,西晋晚期改用含铁量高的红色粘土做坯,施以白色化妆土,使釉色在青灰或青黄中泛出褐色,釉面开裂处析出奶黄色或奶白色结晶体,形成独特视觉效果。唐代创烧乳浊釉瓷,釉面呈天青色或月白色,晶莹润泽,具有荧光般的视觉效果,这一创新使婺州窑在唐代青瓷中独树一帜。
婺州窑的装饰艺术也别具一格。早期以刻划花纹为主,风格文雅大方。三国时期已能娴熟运用捏塑、贴粘、雕刻、镂空等技艺,在器物上展现人物、动物、亭楼等,形象逼真生动。宋代堆塑艺术达到鼎盛,以乳浊釉双龙梅瓶为代表,生动再现当时社会生活形态。
婺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地位重要。唐代陆羽《茶经》将其生产的青瓷碗列为第三,与越窑、瓯窑齐名。宋代,婺州窑产品远销海外,上世纪70年代韩国新安海域打捞的元代沉船中就发现了大量婺州窑瓷器。
历经千年兴衰,婺州窑在当代实现复兴。2014年,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陈新华为代表的传承人,通过研究古瓷器、创新工艺,让婺州窑重焕生机。如今,婺州窑作品不仅在国内屡获大奖,更以创新产品走向世界,续写着这一古老窑系的传奇。
责任编辑:程家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