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4月19日,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画面,总体给我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一些公司的机器人产品,明明不具备长期步行的能力,却非要在镜头前露个相。
或许他们看中的就是露相的机会,毕竟媒体会报道,至于跑的怎么样,其实并不重要,哪个行业不需要发展,更何况这次比赛还是“全球首个”的。
“全球首个”,我们都踊跃参加了,遥遥领先的情绪岂能不被点燃。
前些年,做科技资本的,都很喜欢做可视化,要能够看见,能够让资本大佬以及幕后的支持者感到满意,这样后续的钱就有了。至于现场观众的表情是多么惊诧或是嫌弃,这个不在考虑之列。
这次马拉松比赛出现很多魔幻的场面,像是跑着跑着头掉了的、走着走着突然倒着走的,以及刚露了个面就被搬下去的。
肉眼可见的是,每个行走的机器人,背后都有一群人类保姆,他们需要遥控,控制机器人前进的方向,还有需要换电池的,搀扶机器人的。一个机器人解决了多个人类的就业。
这有点华而不实,但是更为隐晦的问题还是在于,这些都是看得见的。而那些看不见的,涉及到人机交互,机器人对于环境的感知以及自我学习、调整的算法这些,我们看不到。
除非业内中人,很少有人对那些密密麻麻的算法感兴趣。但是那些算法,逻辑以及背后的芯片,或许才是机器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在意的始终都是机器人的外形,能够持续稳定地完成一段程序这些。
让我联想起我们为之诟病已久的填鸭式教育,用一句搞实业的人喜欢说的话,“干就完了”,这句话听上去很有魄力,具有鼓舞性,但是却凸显出一种有勇无谋的智力缺陷。
春晚机器人丢手绢那段,引发过“一个人的莎士比亚”的慷慨陈词,说“扔手绢都这么精准,扔手雷会怎么样”,从马拉松的赛况来看,他的煽情表演显然是用力过猛了。
这不是在给人形机器人行业泼冷水,而是在很多资本以及民间情绪的裹挟之下,我们已经看不清楚这个行业实际的技术门槛以及成长逻辑了。
我们太容易为国产的机器人的表演而感动,却不曾思考,作为消费者的你,如果真的买了这么一个机器人,放在家中到底有啥用呢。每天送他去散步?是你照顾他还是让他来照顾你呢?
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大部分还是停留在集成创新的水平,他们着迷的地方是怎样快速地从1到1000,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融资了,但是对于算法层面从0到1的创新,却很少有人问津。
即便是知名的高校教授们,也是这个问题,你必须把东西赶快做出来,要能够让人家看到,只有看到的东西,才能够吸引科研经费,只有傻子才去干那种从0到1的工作。
那些曾经为一个人的莎士比亚感动到鸡血上头的人,不妨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愿意买一台这样的机器人回家用吗?对了,一台人形机器人价格不菲。容易感动的人,经济实力或许堪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