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编者按
人工智能(AI)正在重塑提质全球电影工业的技术格局,推动传统制作模式向高效能、云化、智能化加速演进。2025年CinemaCon、NAB Show等国际展会与学术会议的最新研究显示,智能化生产、云端协同制作、沉浸式音视频技术及HDR制作放映等已成为行业核心议题。这些变革不仅显著提升电影制作效能,更通过技术整合与协同创新催生了全新制作范式,使电影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的流程边界日益消融。在此轮技术升级中,中国电影产业既面临借助AI与虚拟摄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又需应对算法自主创新、高端软硬件系统国产化与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构等关键挑战。当前,AI技术已渗透至创意生成、拍摄制作、发行放映等电影全产业链环节。从技术维度看,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多模态大模型已能实现高质量内容生成;实时动作捕捉系统结合深度学习(DL)算法可将演员表演直接映射至数字角色;云端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特效制作效率。为系统呈现这一变革进程,本期遴选数字人驱动技术、影视特效流程优化、LED电影放映屏智能监测、三维声可听化评测、AI对白合成优化、AI全流程动画创作生产、电影版权保护新范式等文章,剖析现代智能科技在电影工业中的发展应用与演进趋势,助力中国电影工业在智能化转型升级中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本期责编
专家点评
在现代科技浪潮的有力推动下,计算机图形学(CG)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前沿领域,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人工智能(AI)技术体系中的关键基石。计算机图形学聚焦对世界的仿真模拟,而人工智能侧重于对世界的感知理解,二者深度融合催生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AI),不仅为真实世界模拟、世界模型构建及具身智能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影视创作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突破。在影视创作生产领域,AIGC凭借 “视觉思维”、模拟仿真和可视化能力,重塑了从剧本到成片的全流程,基于AIGC的虚拟数字人技术的发展应用便是其中之一。人体运动的仿真模拟是虚拟数字人仿真的关键要素,包括3D人体重建、骨骼运动迁移、动作风格迁移等。《基于 AIGC 的数字人驱动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研究》一文系统剖析了该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从技术演进路径、现存关键瓶颈、系统研发实践到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系统且具前瞻性的探讨,提出了面向电影制作的数字人驱动生成系统,为电影行业创新与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展望未来,计算机图形学与影视内容创作领域亟待深化协同创新,以创作生产实践需求为导向,加速技术迭代升级,为影视行业注入更多创新活力,开创影视数字内容创作的新篇章。
——陈宝权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智能学院副院长
IEEE Fellow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有向无环图(DAG)架构在影视特效与后期制作中的应用研究》一文立足影视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工作流的效率瓶颈问题,系统剖析了DAG技术的核心优势及其在任务调度与计算优化中的创新潜力,提出了跨软件统一任务调度的技术框架,对行业流程自动化升级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研究通过解构主流数字内容创作(DCC)软件(如Houdini、Maya)的DAG架构局限性,结合电影《阿凡达》等案例量化效率损耗,揭示了复杂依赖关系对制作周期的制约,为技术方案设计提供了实证支撑。论文创新性地提出基于通用数据标准与全局调度引擎的跨软件协作框架,通过Kahn算法实现动态依赖管理,将图论算法与影视工业场景深度融合,突破了传统封闭架构的协作壁垒。研究未局限于技术改良,而是前瞻性地规划了DAG与AI、云原生技术的结合路径,其动态资源调度逻辑为未来智能预测与优化预留接口,展现出技术框架的可扩展性。此外,论文提出的标准化数据协议与全局资源库机制,为解决影视多环节协作中的数据孤岛问题提供了可复制范式。该研究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为影视工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与标准化思路,推动了技术工具与艺术生产流程的有机融合。
——丁友东
教授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党委书记
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随着 LED 电影放映屏在影院中的广泛应用,对其放映质量的把控愈发关键,然而当前对 LED 电影放映屏各项技术指标缺乏有效监测手段是行业面临的实际问题。《LED电影放映屏监测方法研究》一文精准聚焦于此,选题具有现实针对性,能够切实满足当下影院对于保障放映质量、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的迫切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文中创新性地提出一种综合监测方法,将硬件信息监测和图像分析监测有机结合。这一多维度的监测思路,充分考虑了 LED 电影放映屏涉及的不同层面要素,能够全面覆盖从 LED 控制器到 LED 箱体等多方面的基本信息和状态信息监测,逻辑清晰且科学合理。该方法既可对 LED 箱体亮度色度偏差进行及时预警,又能对 LED 屏幕和箱体亮度趋势展开分析,全方位保障LED电影放映屏的正常使用,展现出方法设计上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该研究成果明确指出所提供的监测手段可用于发现设备异常、预防放映事故,这对于影院的日常运营和放映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旦推广应用,有望显著降低因LED电影放映屏相关问题导致的事故风险,提高LED电影放映服务的整体质量,为观影受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具有非常可观的实用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董强国
高级工程师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央宣传部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检测认证北方中心副主任
本期目录
研究与开发
◎ 基于AIGC的数字人驱动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 李梦甜 翟承硕
◎ 有向无环图(DAG)架构在影视特效与后期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 王 璇 周 辉
检测与认证
◎ LED电影放映屏监测方法研究
—— 张尚乾 王木旺
◎ 基于可听化技术的电影三维声主客观评测
—— 王 鑫 戎一泓 李易航 杨静澜
视听科技教研
◎ 全流程AI动画电影创作研究——以影片《愚公移山》为例
—— 霍笑妍 孙立军 郑子龙
◎ 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在电影对白制作中的应用效果与优化策略
—— 丁思立 吴 双 张嘉玮
版权保护
◎ 基于院线及在线视频平台的电影版权保护新范式研究
—— 王秋雅
技术应用
◎ LED照明技术在电影摄制中的应用创新与发展趋势
—— 郭蕴辉
◎ AIGC技术在电影公益放映影片宣传中的探索与实践
—— 贾莉媛
文章概要
基于AIGC的数字人驱动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成式数字人驱动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有望在未来电影制作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生成式数字人驱动技术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该技术在电影制作领域存在的训练数据匮乏、生成时长受限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面向电影制作的数字人驱动生成系统。该系统基于扩散模型,不仅能根据文本生成高质量的数字人运动,同时还提供了预定义的动作模板,为电影制作流程中的数字人驱动环节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最后,本文分析和展望了AIGC技术在电影制作领域的发展趋势,指出其将在高效化剧本创作、个性化角色塑造、智能化场景交互等环节发挥作用,从而提高电影制作的整体效率。
有向无环图(DAG)架构在影视特效与后期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影视特效与后期制作中传统工作流因依赖关系复杂化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本研究探讨了有向无环图(DAG)架构的核心特性及其在任务调度与计算优化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一种跨软件的全流程统一任务调度框架,以解决行业协作与资源管理的关键瓶颈。通过分析Houdini、Maya、Nuke等主流数字内容创作(DCC)软件的DAG架构,研究其在任务调度、并行计算与动态扩展方面的实现方式,并结合影视制作全流程需求,设计基于DAG的统一框架,涉及通用数据标准、全局任务调度引擎与资源库等,同时采用Kahn算法实现拓扑排序与动态依赖管理。总体而言,DAG架构凭借其无环依赖、拓扑排序与动态扩展能力,为影视制作提供了高效的任务调度与计算优化方案,未来仍需进一步解决跨软件兼容性与标准化问题,并结合AI与云原生技术,最终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为影视工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LED电影放映屏监测方法研究
【摘要】 顺应LED显示技术快速发展及放映质量要求的提高,LED电影放映屏在亮度、色度、均匀度等方面的性能优势显著提升了观影体验,但目前对LED电影放映屏各项技术指标缺乏监测手段,尚未建立动态监测体系。本文提出一种硬件-图像双模态综合监测方法,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实现对LED控制器参数、箱体信号状态及屏幕光学性能的全要素监测。经过试验证明,该方法可实时获取LED电影放映屏设备基础信息,有效监测亮度、色度偏差并实现趋势预警功能。研究表明,该方法提供的监测手段可用于发现设备异常,预防放映事故发生,为LED电影放映屏的运维提供技术支撑。
基于可听化技术的电影三维声主客观评测
【摘要】 随着电影三维声技术发展,诸多影院都配备了三维声系统,在车载环境下欣赏三维声电影也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不论在影院还是车载环境下,进行现场评测都存在问题。可听化技术能在耳机等设备中模拟现场声学环境,便于进行主观评测实验。同时,通过提取音频客观特征,进行主客观关联分析,可对主观评价实验的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因此,本文通过总结现有研究和相关国际标准,提出了基于可听化技术的电影三维声主客观评测框架,并基于该框架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评测框架效果可靠,在不同重放场景下具有可迁移性。
全流程AI动画电影创作研究——以影片《愚公移山》为例
【摘要】 本文围绕人工智能文生视频模型在动画创作领域的应用开展研究,系统梳理了其从生成序列帧、短视频到应用于院线规格动画长片的发展历程。以首部全流程人工智能动画电影《愚公移山》为例,本研究论证了如何借助文生图、图生视频等模型与文生视频模型的组合应用,解决当前文生视频技术在生成动画影像时稳定性欠佳、角色表演精确度不足、美术风格明显偏移这三大关键问题,并进一步优化制片流程。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在动画长片全流程应用实现了技术、流程和产业三重突破,即技术上构建 “人机协同” 范式;流程上开创 “矩阵式大模型” 组合应用;产业上推出院线版与元宇宙版 “双模共生”,为观众带来全新观影体验。研究结果表明,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模态”动画电影生产方式,有望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推动国产动画产业技术升级与原创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在电影对白制作中的应用效果与优化策略
【摘要】 为探究人工智能(AI)语音合成技术在电影标准监听下的呈现和表现出的具体问题,本文以实验性动画短片《小司令》对白制作为核心,对当前主流的开源和闭源语音模型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比对与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阶段技术的共性特征,提出了遵循技术原理、经验证可实施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当前AI语音合成技术在电影声音制作中的应用仍存在某些特定问题,但综合能力已表现出可投入使用的潜力。制作者需理解基本技术原理及其与所合成声音的对应关系,依据需求灵活组合使用不同技术,并针对合成语音表现出的具体问题进行恰当的技术优化以达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基于院线及在线视频平台的电影版权保护新范式研究
【摘要】 为应对院线电影及在线视频平台电影在飞速发展过程中面对的新问题,探索技术升级与政策协同形成合力的应用路径,本文聚焦数字水印技术、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基于院线电影及在线视频平台电影的应用场景,综述了相关技术的概念、特点及研究现状;梳理了当前院线电影及在线视频平台电影所面临的版权保护挑战,明确技术融合与升级的必要性,并提出通过传统版权保护技术与新兴技术融合应用的模式;倡导响应相关部门要求,结合专项行动、法律修订与公众教育形成全链条保护体系,以期为影视行业版权保护技术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LED照明技术在电影摄制中的应用创新与发展趋势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传统照明和现代LED电影照明技术的对比分析,系统总结了LED照明的核心特性,包括其功能优势、光色调控能力及显色性评价等,并深入探讨了其在电影摄制中的创新应用。此外,基于对影视行业主流LED灯具的技术资料、照明案例和创作访谈的综合分析,本研究提出了LED技术创新将助力影视照明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发展阶段的结论。具体而言,LED照明将全方位融入电影数字摄制流程,有效提升“照明-摄影-后期制作”一体化协同效率;LED灯具与多个网络协议的集成将推动电影照明的无线和远程控制,重构传统照明工作范式;LED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摄制等前沿技术的融合趋势,将成为构建下一代智能化照明系统的重要路径。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望为电影摄制领域的照明技术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AIGC技术在电影公益放映影片宣传中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2024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爆发和应用普及,为各行业带来革命性影响。中央宣传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成立元素AIGC实验室,开展以人工智能(AI)技术赋能电影公益放映工作的探索研究,并率先在影片宣传工作中开展应用。本文主要梳理了AIGC、数字人技术应用,并结合AIGC在电影公益放映影片宣传的工作实际,基于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等方法,以及自主研发的公益放映数字人小莉在影片宣传短视频创作生产中的工作进行解析。研究表明,AIGC技术的应用使电影公益放映影片宣传更直接、高效、多元。未来,随着AIGC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电影行业中的应用场景还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文章全文详见《现代电影技术》期刊
2025年第4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