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散落着无数古老村落,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人文历史,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江西省安福县的塘边村,作为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聚居点,以其罕见的聚落结构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我国南方古民居遗存中占据了特殊地位。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个独特的古村,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演变、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揭示古代商业村落如何在历史变迁中保存自身的文化特色。
塘边村:水乡商贾的世外桃源
塘边村位于安福县洲湖镇,距离县城约30公里,有沥青公路相通,交通便利。这是一个没有崇山峻岭的自然村落,处在平坦肥沃的黄土岗地上。村庄形成了一个大围,中间有20多口连接的水塘,为村民生活与部分灌溉提供便利,也正因如此得名"塘边"。
远远望去,白墙青瓦,淡雅明快,高墙巨宅,显示着这里曾经的富庶。历史学家周签书先生在考察后认为,这里的聚落建筑代表了中国南方古民居的一种独特形态,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积淀深厚。
与许多依山傍水的江南古村不同,塘边村地处平原,村落整体布局呈圆形,这种设计使得各家的房屋位置更加灵活多变。在现存的古民居中,有的房屋特意开大门朝向南方,这与中国传统的朝南而居的习惯有关,体现了先民对日照的重视。
商业基因:塘边村的繁荣根源
塘边村的兴起与商业活动密不可分。据历史记载,村中470户居民以姓刘为主,当地人称之为"长沙刘"。该村始建于晚唐,初盛于宋元,辉煌于明清。在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工商业蓬勃,塘边村居民也开始从事商业活动。
村民们相信"商家大门不朝南"的古训,因为金属属金,南方属火,火能克金,朝南不利于财运。这一信念影响了村中建筑的朝向,展现了商业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渗透。
塘边的商人们最初在当地从事土特产的销售,后来逐渐将生意扩展到更广阔的区域。他们把当地特产运往南北各地,获得了"塘边老表一把伞,走到外地当老板"的美誉。武汉、长沙、衡阳、吉安等城市都成为了他们经商的重要场所。
在长沙,塘边商人甚至形成了"塘边一条街"的商业区域。到了清朝中期,塘边人经商致富进入顶峰,财富积累让这些商人能够在家乡兴建豪宅,留下了如今我们所见的建筑群落。
聚落建筑:民居中的艺术瑰宝
塘边村现存6处"群落"建筑群,一处为朝外开大门的明代建筑,五处为中间开大门的清代建筑。最小的群落有4幢一排,最大的有20多幢房屋。至今大部分有人居住,保护较好。
每个"群落"的围墙都很高,对外只设一个门户,呈半封闭状。每个群落都有一至两个大门,采用阶梯式设计,称之为"马廊",意为骑马下轿可以直接进入。进入"马廊"后,左边是门房,右边是更夫室,这是群落的值班警卫人员所在地。只有身份特殊的人才能从正门进入,普通人则需从旁边的小门出入。
"文明坊"是塘边村最大的一处群落,内有24幢民居,纵横数十条巷道。进入如同进入迷宫,户户相连却又各自独立,生活设施齐全。"文明坊"两边是双层合院,一排有十间,下层为长工、仆人居住,上层为主人居室。
每个群落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前后两厢相距8尺,两边建筑只能通过一把椅子高度的小伞相连。山墙檐角翘起,造型生动,不仅展示出传统气息,还具有防风、防雨、防火的实用功能。建筑工艺精细,结实牢固,砖墙密实度高,墙体平整光滑。
室内装饰:生活中的艺术表现
民居内部的装饰极为精美。进入堂屋,只见雕花竹牌金光闪闪,木雕画屏上的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厅堂内神龛供桌、灯台烛柱、香炉镜屏等生活用品都经过精心设计,展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
一些堂牌匾额采用了精湛的书法手艺,气势磅礴,有些则出自名家之手,展示出主人的文化修养与社会身份。木雕作品独具特色,窗棂、隔扇、屏风、护栏、梁柱等处都有精美的雕刻工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雕窗"装饰,在堂屋内的梁架上放置50对木雕,这些物品在夜晚借助烛光形成剪影效果,被称为"夜明珠"。另外,水管采用铜片制作,"桃园三结义"等故事全部被雕刻在花板、屏风和门扇上,据说当时用于木工、石工刻刀的润滑茶油就达20担之多。
现代启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如今的塘边村,虽历经沧桑但仍吸引着无数专业人士和游客前来观光学习。专家们认为,这种聚落式民居在风格上的独特性、精湛的建筑工艺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意义。
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当地也在进行一些改善措施,如改造基础设施、增加配套服务设施等,希望将这一历史遗迹打造成京九线上的一处探古寻幽胜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建筑特色: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每个"群落"一侧都配建有宗祠、族词和私塾。这些词堂多以"长房词"、"三房词"等命名,说明了群落的住户是哪一族哪一房哪支的人。这些词堂建在古宅前,高大雄伟,屋顶仍保留着不少石刻、砖雕和泥塑,展现出典雅高贵的艺术风格。
大户刘致美用半生时间建起了"老八幢"群落,气派不亚于江南富庶地区的传统民居。其弟刘致英更是在村里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大词堂,占地面积上千平方米,上书门额"大夫第",风格远超寻常老八幢群落。据传,刘氏家族集四方图案,广集南北精工,采用谷口的青石,聘请泥工巧匠精心雕琢,在"雀替"梁枋和榫槽处雕刻了狮、虎、鹿、象等动物图案,这些作品栩栩如生。
塘边村的建筑不仅注重外观,更重视实用功能。每个房屋后院都建有养殖栏舍,水井沟道一应俱全,确保生活便利。整个"群落"的大门设计也很讲究,安全性能好,私密性强。楼梯设计更是独特,左楼可上至七层,右楼可上至五层,每秒走几步就能上去,中途还能在木质楼板上休息,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与前瞻性。
参考资料
周英才.《江西安福塘边村的群落民居》[J].《南方文物》,1998年第1期。
许智范.《中国古代民居建筑艺术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王世仁.《中国民居建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