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灰姑娘的水晶鞋,是童话故事中承载着想象和美好的载体。
那是一双镶嵌着水晶的高跟鞋,它和灰姑娘的脚刚好合衬,也为灰姑娘带来了王子的关注,为她开启了后半生的幸福生活。
每一位充满着浪漫幻想的女生,或许都梦想着有朝一日穿上高跟鞋,走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高跟鞋,几乎是成年女性鞋柜当中的标配。
但鲜有人知的是,高跟鞋最开始竟然是为了男人而发明的。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高跟鞋有着不同的起源和传说,如今这一深受女性宠爱的鞋类,曾经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
在西方社会中,关于高跟鞋的起源,有着哪些经典的传说故事呢?在中国古代社会,高跟鞋又留下了怎样的痕迹?
增高之鞋,男人发明
高跟鞋可以修饰腿部线条,也能修饰一个人身材的整体感官。
当穿上高跟鞋时,人们的身材将会变得更加修长,气质也会变得更加耀眼。
有时尚专家说,高跟鞋是每一位爱美的女孩儿必不可少的单品,但实际上,它并不是女人的专属,在西方社会,高跟鞋的起源和发明其实与男人有关。
最经典的一个与之相关的传说,就是有关于路易十四的故事。
路易十四是法国国王,他是一位相当勤勉的君主,在位期间也创造了不少耀眼的成绩。
提起路易十四,大多数法国人还是赞赏有加,对他的能力和才华表示高度认可。
作为君王,他拥有能力,拥有胆魄,无可挑剔。
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的身高限制了他的气势,让他在很多重要场合无法全然发挥自己的权威气概。
根据资料记载,路易十四的身高大约只有一米五六,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个身高实在有些不太乐观。尤其是对于一个身居高位的男人来说,一米五六只能让他仰视别人,不太符合他的身份。
可人的身高由基因决定,并不会受到后天因素太大的影响,他想尽各种办法,也不能突破生理上的限制,更没有办法在短时间之内长高。
有一天外出骑马时,马蹄给了他莫大的灵感。
他发现,一匹普普通通的马,当它的马蹄越长越高以后,它整体气质看上去更加雄伟,在人类面前,同样也不再显得渺小。
马蹄的形状,与欧洲社会早期高跟鞋的形状极为相似,所以才有传言说,路易十四设计高跟鞋,是从马蹄的形状里得到的灵感。
他回到宫殿以后,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画了下来。
他找来专业的设计师,把自己的要求告诉了对方,要求对方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他设计出一双能够拔高身高的鞋子。
这就是最早的高跟鞋,它是为了男人而服务。
矮小的路易十四穿上高跟鞋之后,走起路来果然更加挺拔,在面对帝国大臣时,也更有气势,更有威慑力。
这双高跟鞋,从此以后便伴随着他的执政生涯。
作为君王的他,掀起了一股有关高跟鞋的时尚热潮。
一时之间,法国众多贵族纷纷开始效仿,并且在高跟鞋的设计和制作上花了极大的功夫。
他们会尽量设计出与脚的形状更为贴合的高跟鞋,而且会在鞋面上镶嵌宝石和钻石,使之看起来更为华丽,更为耀眼。
高跟鞋不仅能够帮助他们修饰身材,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这是第一种说法,也是最为普遍的关于高跟鞋起源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高跟鞋由著名画家达·芬奇发明。
达·芬奇酷爱骑马,在骑马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
每当他穿着平底鞋时,他的鞋底总是不能很好地与马镫贴合。
在骑行过程中,他的脚常常会从马镫中滑出来,有时马儿的奔跑速度过快,他的双脚还会因意外而受伤。
基于骑马的需求,他发明了穆勒鞋。
穆勒鞋的前脚掌和后脚跟之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凹陷,也就是说,鞋底的中间位置,刚好可以卡住马镫,从此以后,他骑马便变得更加安全,更加舒适。
受到他的启发,亨利二世的妻子凯瑟琳有了新的想法。
凯瑟琳和丈夫的婚姻并不幸福,他们是政治联姻,没有感情基础,所以婚姻生活也不会特别和谐。
亨利二世喜欢拈花惹草,凯瑟琳有时无能为力。
她认为,这是自己魅力不够导致的,如果能够给自身形象带来改造,通过某种后天的方式,增加自己的魅力,或许这段婚姻会变得更为牢靠。
于是凯瑟琳借助达·芬奇发明的穆勒鞋,把鞋跟的长度不断延伸,穆勒鞋也就变成了高跟鞋。
她本来身材有些丰满,高度和宽度比例看起来不够协调,但是穿上高跟鞋之后,她的高度增加,身材更为修长,整个人仿佛呈现出黄金比例。
凯瑟琳用一双高跟鞋挽回了丈夫的心,这件事也传为佳话。
所以不管是达·芬奇发明穆勒鞋,还是凯瑟琳改进版高跟鞋,它的起源,其实都在为男人服务。
在爱美这件事情上,女人比男人更有发言权。
欧洲贵族社会的女人发现男人在穿上高跟鞋后,整体气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她们便开始效仿,把高跟鞋当成了自己追求美丽的工具。
中世纪欧洲社会,贵族女子与高跟鞋几乎如影随形,通常情况下,一个女性在成年之后,必须要学会穿着高跟鞋自如走路。
这个标准仿佛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影响着欧洲贵族女性的生活方式。
也有不少人讨厌高跟鞋,讨厌双脚被束缚的感觉,但是他们总会被冠上离经叛道的称号,并且还需要前往教会接受教育。
高跟鞋本是美的象征,但是在日渐压抑的欧洲社会中,它变了意味,变成了美对人体的压迫,变成了社会潜意识对个体成员的身体剥削。
它就像束腰一样,有时还会影响女性身体健康,这个陋习在欧洲社会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太多贵族女性因此而受到了摧残。
相比之下,平民女子反而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她们需要劳动,需要走路,高跟鞋显然与她们的生活方式并不适配。
传统而畸形的世俗观念,对她们的影响也并不深刻。
中国高跟,从古传来
中国历史资料关于高跟鞋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朝。
史书中说,周朝的贵族女性已经穿上了圆头高底的鞋子。
根据已经出土的各类文物和历史学家的复原来看,当时的高跟鞋形状与现在的形状并不相同。
周朝时期的高跟鞋,增高的不仅仅是鞋跟,而是整个鞋底。
从鞋头到鞋尾,每一个女性的鞋底都非常之厚。穿上这样的鞋子,相当于站在了一个台阶之上,身高也会有所增长。
相比起大众所熟知的高跟鞋来说,这样的鞋底形状,给女性的感觉其实更为舒适。至少女性的脚趾和脚后跟,不用以一种奇怪的扭曲踩在鞋中。
如今人们最为熟知的高跟鞋,或许是大家从清朝影视剧当中看到的花盆底。
花盆底并不是汉族女子的创造发明,它来源于满族,从关外传到关内。
穿上花盆底的感觉,就像踩高跷。鞋子的增高部分大约在脚掌中心,增高部分的底部也是唯一可以与地面接触的地方。
至于脚趾和脚后跟,在穿着花盆底的时候,完全不会与地面产生任何接触。
可想而知,这样的鞋子极容易造成崴脚之类的现象。因此清朝宫廷中的贵族女子,走路从来都缓慢端庄,不敢大肆奔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跟的鞋子也限制了女性身体的自由,限制了她们行动的自由。
社会传统价值观对女性的要求是端庄和温柔,因此女性不能肆意奔跑,不能快步疾走,甚至连迈的步子都不能太大。
高跟鞋的存在,正是传统价值观念对女性的具象化束缚。
与如今社会上流行的高跟鞋形状较为类似的,是民国时期的高跟鞋。
中西方文化在民国时期迎来了交流和融合的高潮,高跟鞋文化也从西方传到国内,引领了一股时尚潮流。
一身小旗袍,一双高跟鞋,一头卷发,一张大红唇,几乎成为了那个时代时尚女性的标配。
女性的美,不管是身体上的美还是气质上的美,都会通过这样的配置,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
那时候上海最有名的时尚达人,非张爱玲莫属,她在小说中描述的时尚女性的形象,正好与她自己的形象也极为贴合。
她很喜欢高跟鞋,晚年时在美国独居,她都会穿上高跟鞋,发誓要美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健康为重,合理穿搭
改革开放以后,高跟鞋在中国极为流行,不少年轻女性的鞋柜中,一定会有一双或黑或白的高跟鞋存在。
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跟鞋产生了不同的观念。
研究表明,长期穿着高跟鞋,膝盖以下的部位将会发生严重变形,尤其是双脚的骨骼,将会变得更加畸形。
为了健康,专家建议,女性在不必要的场合,应当尽量减少高跟鞋的穿着频率。
无可否认,高跟鞋确实对气质的塑造具有相当明显的作用。但没有高跟鞋,女性就没有魅力,没有气质了吗?
并不是这样,女性的美包括很多方面,并不应该被外在的身材或是形象所束缚,一个真正美丽的女性,首先应该是爱自己,爱自己身体的女性。
这样的观点也引发了网友们关于“服美役”的思考,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为了追求外在的美而忽略自我身体的舒适感受。
如果长期穿着高跟鞋真的会影响健康,女性绝不应该为了追求美而让度健康,包容自我,展现自我,这才是女性的魅力。
爱美之心,绝对不能狭窄化。一双高跟鞋,也绝不能代表一个人的魅力。
有网友说:“千万别让高跟鞋,成为新时代的裹脚布。”
适可而止,掌握尺度,学会控制,这才最为重要。
结语:
很难想象,似乎天生为了女性服务的高跟鞋,其实最开始因男性而诞生。
新时代的高跟鞋穿着问题,引发了女性主义者的许多思考。接纳一切关于美的感受和体验,但是拒绝“服美役”的绑架,这才是新时代的进步女性应该做的事情。
参考资料:
《女性主义思考》
《法兰西的前世今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