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门电视剧《无忧渡》热度值飙升至9500,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这股热潮中,蒲松龄的后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引发大众关注——他们要为蒲松龄"讨说法",这一趣味话题瞬间在网络上掀起了热议。
自称“蒲松龄后人”网友称,蒲松龄先生去世300多年后,作品创意仍在被"薅"。《无忧渡》以【聊斋单元古装剧】为标签,其中的镜妖等单元探案情节,被指与《聊斋志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碧玉梨回春"的剧情,与《陆判》如出一辙。不仅如此,剧中水墨特效所营造出的"冷雨青灯"意境,诡异咒语的氛围渲染,似乎也与《聊斋》风格一脉相承。因此蒲松龄后人希望《无忧渡》在片头给蒲松龄署名致谢,为其加上"电子香火",以示尊重和感激。这一诉求,既带有戏谑的成分,又折射出对先人智慧结晶被使用却未被明确致意的遗憾。
随着蒲松龄后人的这一"讨说法"行动,网友们不禁开始调侃,四大名的著作者是否也要"组团"前来要求署名致敬了。从《西游记》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到《水浒传》好汉的江湖义气,从《三国演义》的谋略权谋,到《红楼梦》的儿女情长,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数不胜数,许多影视作品都从中汲取灵感。虽然按照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自然人的作品,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蒲松龄、罗贯中、吴承恩等名家著作财产权保护期已满,因此任何人可依法自由使用该作品的表达形式,无需取得授权且无须支付报酬。但或许在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对原著作者的致谢,这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的尊重与传承。
《无忧渡》的火爆,不仅是一部剧的成功,更是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致敬的讨论。而蒲松龄后人的幽默发声,为这场讨论增添了一份别样的趣味,也让人们更加关注到经典文学在当代影视创作中的深远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