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家刘渡舟先生论心悸的证治(下)
(三)心之气血阴阳两虚类
1、心脾气血两虚:此病由于思虑过度,或在亡血之余,心脾气血两虚,不能奉养心主,则发为心悸。并伴有周身无力,饮食不馨,精神恍惚、甚或健忘等证。其脉濡缓无力,面、舌色白,而天然不泽。
治当温补心脾,气血两顾,方用归脾汤。
归脾汤方:白术10克、人参10克、黄耆10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茯神10克、远志6克、炒枣仁12克、龙眼肉12克、木香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本方用白术、人参、黄芪、甘草补心脾之气;当归、龙眼肉补心脾之血;茯神、远志而有宁心之妙;炒枣仁则补肝安魂,有治失眠之功;所奇者用一味木香,既可补而不滞,又可通脾奉心,以发挥诸药之疗效。
附医案之六
许XX,女,32岁。其父因病逝世,悲恸之余,又虑家庭生活,心绪万千,因而患心悸。终日痴坐,两目直视,而夜不成寐,饮食俱废,延迟一月有余,形消骨立,卧床不起。切其脉弦出寸口,舌荅薄白,而默默不言,辨为肝气抑郁而脾气不和之证。乃书逍遥散原方加香附、郁金与服,药后神情转佳,饮食有进、唯苦不成寐,心悸不安,乃改用归脾汤加白芍,蒺藜于土中伐木,服至十数剂,心悸不发,夜已能睡,逐渐康复。
2、心之阴阳两虚
心阴阳两虚证,每续发于各种心脏病中;亦可发于虚人受邪,内震心宫,而脉来结代,心脏动悸不安。或见少气,大便秘结,心神慌乱,不能自主等象。考心悸之病,其脉未必皆结,惟心阴阳两虚证,脉必见结代为验。如脉不结代,则又另当别论。
治当益气养血,阴阳双补,方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方:炙甘草15克,人参10克,麦冬30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15枚,阿胶10克(烊化),麻子仁10克。
用清酒与水各半,浓煎分三次服,令一日尽。
本方炙甘草、桂枝以补心阳;麦冬、生地以滋心阴;人参补脏以复脉;阿胶育阴而滋血;麻仁润燥以缓胃肠;姜、枣和中而调荣卫。从其药物组成分析,虽云阴阳两补,但补阴之力大于补阳,不可不知。
附医案之七
余曾在徐水县门诊,治一张姓农民,患风心病,已数年久,最近心慌、心跳,悸动不安。切其脉结,视其舌苔薄白。辨为阴阳两虚证,书炙甘草汤原方与服。未几余由河北返京,此事忘于脑后。值春节前,该患者竟来北京,觅余住处,叩门求见,始知患者共服炙甘草汤一百余剂,不但心慌、心跳得愈,而风心病也大有改进云云。
二、心被邪扰作悸
心被邪扰作悸,大致有四种情况可以发生:
1、因惊作悸:《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据王冰注:“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清净栖灵故曰神明出焉”。若一旦突然受惊,则神浮气乱,心主不能自持,因而产生心悸之证。此证的特点,心悸不安,胆小善畏,睡则做恶梦,惊叫而醒,身出虚汗,六脉弦而小数,或见动脉之候,舌苔薄白而润。
治当安神定惊悸,补心养正为允,方用朱砂安神汤。
朱砂安神汤方:人参9克、龙齿12克、珍珠母30克、茯神10克、远志6克、炙甘草6克、当归10克、另研朱砂粉1克(分冲)。
本方用人参、当归以补正安魂;龙齿、珍珠母潜敛心神内返;茯神、远志有宁心安神之功;炙甘草补心脾而和血脉;朱砂镇惊定悸而使神清梦稳。
附医案之八
陈学生,年十一岁,读书不用功,贪玩耍而又淘气。一日触动父怒,诃责之余,又加打骂,因而受惊,心慌神乱,每睡不久便从梦中惊叫而醒,见人则两手抱持不放,两眼发直,观其症状使人为之焦急。切其脉弦而驭,印堂呈青色,肌肉时颤,余知惊而伤神之证。乃用小剂朱砂安神汤,又吞服牛黄镇惊丸而愈。
2、痰热扰心作悸:此证每因气郁不畅,积久化热生痰,痰热相因,则犯胆扰心,发为心悸之变。
症状:有口苦、呕吐、心悸且烦,胆小善畏;或兼见“三幻”症状(即幻见、幻闻、幻觉),脉弦而舌苔白腻为验。
治当清热化痰,以定惊悸,方用温胆汤。
温胆汤方:半夏12克、茯苓12克、竹茹12克、生姜12克、枳实9克、橘皮9克、甘草6克。
本方半夏、竹茹清化痰热之邪;橘皮、枳实利气行津,以散痞结;茯苓宁心利水以消生痰之源;生姜健胃止呕,以散水饮之结;甘草扶正而和诸药。
附医案之九
李X,36岁,患心悸易悲、失眠而多惊、口苦、时欲呕吐,头目眩晕,心胸发闷、问其月经则先后不定期,切其脉弦而滑,视其舌红而苔腻。
综合以上诸证,辨为气郁生痰,痰热扰心之证,为疏柴芩温胆汤,凡廿余剂始安。
3、膈饮犯心作悸:此证因膈间停饮,饮为阴邪,必来搏阳,故有心悸不安,与心下痞满、呕吐头目眩晕等证。则脉弦舌水,亦势必然矣。
治当渗饮于下,涤痰于中,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半夏15克,生姜20克,茯苓30克。
本方以小半夏汤温涤痰饮而治呕吐;茯苓淡渗利水,以消膈间之饮,使邪从小便去。
附医案之十
王XX,男,26岁。心悸头眩,重则呕吐,曾服中药数十剂不效。余见其舌水滑欲滴,脉又弦责以直,乃辨为膈间水饮作悸之证。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而不增减一味。服药后则小便畅通,形如肥皂沫高出尿液面,亦云奇矣,然其病竟愈。
4、水气凌心作悸:水气凌心的悸证,是水阴之邪,上犯心阳的一种病变。其证的特点是气从心下,上冲心胸,而心悸胸满,短气作咳,头目眩晕。脉则沉弦,舌苔水白,而质则淡嫩。
治当温养阳气之虚,以下阴寒之邪气,方用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配甘草以补心阳;桂枝配茯苓则利水,通阳,下气;茯苓配白术,则利水消饮;茯苓配甘草,则扶虚宁心;甘草配白术则又有崇土制水,扶正去邪之美。药只四味,变化万端,相须相使,以尽治疗之长。
附医案之十一
陆XX,男,42岁。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住院。经治两月,病情未减。症状为心前区疼痛,心悸、憋气,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则气窒殊甚,周身出冷汗:脉弦而结,舌淡苔白。证为水气凌心,则心悸而动,故脉弦而结;阴霾上布,阳气受病,故头晕而胸满憋气也。乃用苓桂术甘汤,并间服真武汤,使降冲利水,与驱寒消阴相互为用,仅服十余剂,则其病转安因而出院。
(完)
提示: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