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4月22日,江西赣州一名小米SU7驾驶员以173.8km/h的速度在高速公路狂飙的视频引爆社交网络。这场由副驾乘客拍摄并上传朋友圈的“速度狂欢”,最终以驾驶员被罚款1000元、记12分收场。
涉事驾驶员自称超速动机是“测试车辆性能”与“炫耀”,而副驾女伴的拍摄行为则被解释为“好奇”与“分享欲”。这种将危险驾驶行为转化为社交资本的现象,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尤为突出。小米SU7作为主打高性能的车型,其1.98秒零百加速、350km/h极速的参数,天然具备“速度符号”的吸引力。此前已有车主在城市道路飙至300km/h,甚至将红绿灯起步时速推至146km/h,引发公众对车企技术伦理的质疑。
有网友将事件与小米用户群体绑定,嘲讽“典型小米车主画像:穷且嘚瑟”“买A货还要炫耀”,反映出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品牌偏见。另一派则聚焦公共安全,呼吁“终身禁驾”“严惩危害公共安全”,认为当前处罚力度过轻。值得注意的是,有评论指出:“当车企将‘赛道模式’作为卖点时,是否变相鼓励了马路飙车?”
小米SU7 Ultra的“赛道模式”虽设置140km/h限速,但用户可轻易解锁更高性能。这种技术开放性与监管漏洞的叠加,让车辆成为“合法上路的赛道机器”。当前智能汽车普遍缺乏地理围栏技术,无法通过GPS限制非赛道区域的极速驾驶,而车企对用户教育的缺失更放大了风险。即便车企标注“辅助驾驶需人工监管”,但炫酷广告与冰冷免责声明的割裂,仍可能误导消费者。
超速173.8km/h意味着每秒移动48.3米,远超人类反应极限。以120km/h行驶时,刹车距离超过80米,而人体从感知到制动需要至少1秒——这正是事故致死率为普通事故3倍的核心原因169。此次事件中,驾驶员对物理法则的漠视与对社交虚荣的追逐,形成致命组合。心理学研究显示,副驾拍摄行为会刺激驾驶员冒险倾向提升37%。
这起超速事件不仅是交通违法,更是技术社会中的身份建构仪式。在短视频时代,“晒速度”成为部分群体彰显“科技先锋”人设的手段,而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性能恰好提供“社交货币”。这种异化背后,暴露出个体在技术浪潮中的身份焦虑——当科技赋予普通人媲美超跑的能力时,规则意识却未能同步进化。
小米汽车此前因“断轴”争议澄清超速驾驶导致事故,已揭示用户行为与产品安全的矛盾。此次事件再次警示:当车企以“性能革命”为卖点时,或许更需构建“责任生态”——从电子围栏到驾驶者信用体系,从社群价值观引导到技术反制措施。毕竟,真正的科技向善,不应止于参数表的辉煌,更需织就守护生命的安全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