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军世】在一战后期,海军强国们开始发展主炮口径更大,火力更强的战列舰,其中美国率先于1915年开工了装备406毫米舰炮的科罗拉多号战列舰,日本也不敢落后,1917年开工了主炮口径更大的长门号,成为了“海军假日”期间巨炮大舰中的数据最强者。
巨炮大舰的诞生:410毫米主炮的长门号战列舰,炮弹重达1.2吨
因为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原因,战列舰主炮口径不可以超过14英寸(约356毫米),因此在这前后实际只有7艘装备406毫米(16英寸)舰炮的战列舰,也就是“海军假日”期间的“七大战舰”,分别为3艘科罗拉多级、2艘长门级,以及1922年才开工的两艘纳尔逊级。
其中长门级的其实是主炮口径最大的,达到了410毫米,采用的是四座双联装炮塔,就主炮数量来说少于纳尔逊级的3座三联装,与科罗拉多级相当,不过该级舰对于旧日本海军来说,不论是火力还是设计都是十分大胆的,提升非常大。
长门级战列舰的三年式410毫米主炮,单座双联装炮塔重量达到了1000吨,炮弹重量则达到了1.02吨,要知道在长门级之前,日本战列舰的356毫米主炮,炮弹重量只有673.5公斤,在口径仅提升了54毫米的情况下,炮弹重量却是后者的1.6倍,单门炮的射击速度则基本相差无几:410毫米舰炮设计速度为单门炮每分钟1.15发,356毫米舰炮为单门炮每分钟1.2发。
同时代舰炮对比中,科罗拉多级的406毫米穿甲弹炮弹重1.016吨,口径和重量都略小于长门级,走“高速轻弹”路线的纳尔逊级,则更弱一些,不过射速更快,MkI型406毫米舰炮,射速达到了单门炮每分钟2发,在1934年到1936年时长门级将主炮仰角提升到了43度,最大射程达到了37公里。
数据更加均衡的长门级:“七大战舰”的数据最强者
长门级首舰长门号建成比较早,而二号舰陆奥号则在二战期间因不明原因爆炸,炮塔被掀飞沉没,长门号建成直到大和号服役,一直都是旧日本海军最强大的战舰,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整体而言,长门级在“七大战舰”中,火力数据强大一些,在防护方面纳尔逊级做的比较“极端”,主炮全部前置的布置方式,在节省了装甲重量的同时,其装甲防护数据更高一点,其甲板装甲最厚达160毫米,长门级改装后的装甲甲板也不过75到127毫米,科罗拉多级水线处装甲厚343毫米,而纳尔逊级舰艏附近的重要部位,主炮弹药库部位的装甲带达到了360毫米,而长门级侧舷装主装甲带为305毫米。
不过在机动能力方面,长门级拥有更高的优势,长门号最高航速达到了26.5节,纳尔逊级只有23节,科罗拉多级只有21节。
相对而言,长门级更加符合向“高速战列舰”方向的发展趋势,在火力、机动和防护做到了平衡,而另外两级则优势和缺点更加明显一些。
来自俊赫君的话说:“无用的4毫米骄傲”
在航母已经主导海战的二战中,已经有些“落伍”的另外两型“七大战舰”则都有相当不错的海战战绩,纳尔逊级的罗德尼号,在击沉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过程中,406毫米舰炮做了重要的火力输出,甚至一发炮弹“废掉”俾斯麦号两个炮塔,和科罗拉多级的马里兰号和西弗尼吉亚号,则都参与了被称作“最后的战列舰交战”的苏里高海峡夜战,而与其交战的则是山城号战列舰。
虽然长门级战列舰的主炮比其他“七大战舰”大了4毫米,但是就实际战绩来说,却只能用“碌碌无为”来形容,作为以海上炮战为主要职责的战列舰,长门级的两艘战舰都没有什么与其他战列舰交战战绩,也没有与其他大型水面战舰交战的战绩;甚至比长门级更早的金刚级,还曾在瓜岛海战中与美军战列舰“互射”,打出过精彩的战列舰之间的海战齐射对决,虽然最后“成就”了华盛顿号的美名,不过也曾用356毫米主炮“胖揍”过南达科他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