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人意山光皆喜态。四月四日清明假日,我们部分初中同学在长街聚会。
一到长街,大家直奔必印同学的乒乓球馆集合。正忙着烧水备茶的主人,却被我悄悄拉到他的座驾上:“我想去长街人说的‘城里’看看,不知它长什么样?”身为长街人,我居然从未去过“城里”,确实匪夷所思!午饭时间还早,必印大哥欣然应允。于是,“宝马”一骑绝尘,带着我们四位女生向北而去。
(一)屋基园和王家井
王家井
去“城里”,屋基园是必经之地。说是“园” ,也许指它小:一个仅十几户人家的村庄,可它却是今日长街的发源地之一。据《长街镇志》记载,早在清同治年间,王、张、谢三姓就先后聚居于此。当时,这里还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他们以捕捉海鲜为生。后来海水后退,滩涂逐渐升高,这才向南迁徙至罘罳山东麓筑村构舍。历经200多年繁衍生息,才形成繁荣富庶的东路一隅。饮水思源,我想起了儿时挑水的屋基园“王家井”。
话说以前的长街,淡水资源稀缺。儿时,我对缺水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六十年代,长街虽有几口水井,可它们大多不忘初心,始终保持着来自大海的远古记忆。就像我家老屋的井水,虽也清澈,可它又咸又涩,入口便知那是大海的味道,所以只能用于洗涤。当然,也有“大井头”这样的淡水井,但抗不住人多井少,村民饮用水十分困难。而屋基园的“王家井”,则以水质甘甜而声名远播。不知它是否当年聚居于此的先民所挖,只知道来此井取水者,经常绵延不断。以至于那条弯弯曲曲通往井畔的石板小路,也总是被挑水者给溅得湿嗒嗒的。我的长街同学,大多从小就有挑水的经历。而我家幸亏有患智障的傻叔承包了挑水大业,因此我挑得最多的还是附近山上的柴草。傻叔常来王家井挑水,也常遭村中顽童嬉闹追逐,向他的水桶里扔泥块和石头。傻叔束手无策,就算满头大汗也只有放下水桶,对着逃走的背影“哇啦哇啦”大吼一番,发泄心中愤怒。最难熬的是旱季,所有水井几近枯竭。人们往往半夜就要起来排队挑水。王家井没有井栏,可以直接用吊桶舀水。可彼时的王家井,水浅得只能用木勺一点一点地舀,舀满两桶水很费时间……缺水的长街人,开门向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水’”!
长街大井头
随着时代的进步,小镇全境通了自来水。划时代的福利,让长街人彻底告别了饮水困难。从此,水井完成了历史使命。从王家井到长街的这条蜿蜒曲折的石板小路,从此也便无人问津,直至不知何时废路为菜地矣!
经村民指点,我们很快找到了王家井——如今的它除了浇灌附近的蔬菜和庄稼,早已无当年的风采!当我们这群昔日的挑水少年,齐聚在见证过那段历史的水井边,看着当年洗衣服都舍不得用的井水,现在被一团团碧绿的水草和蚊萤簇拥着,显得那么落寞、那么眉眼不清;曾经滑溜光亮的石板、井壁,也都破败不堪……尽管心有戚戚,我们仍满心欣慰和自豪,为实现了饮水自由的长街人!
(二)巡检司城怀古
巡检司城门
告别了王家井,“城里”也就到了。它,就是位于屋基园东北坡的“巡检司城”。据说早在北宋,就有先民在潮起潮落的海滩上煮海晒盐了。而逐渐富庶的沿海村落,又成为倭寇和海盗攻击掠夺的目标。为了防御倭寇和海盗侵袭,朝廷修建了这座巡检司城——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海防工事。据重修碑文记载,“此城建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是我国沿海五十一个抗倭城之一。嘉靖年间,曾派驻弓囚兵七百五十余人,防守抗患,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八月二十九日,海寇入侵长亭。宁海营千总阮玉率兵反击,马蹄忽蹶倾跌被杀焉。居民设像留云亭岁时祭祀”。阮将军一战成神,从此成为长街人的英雄和守护神。人们不仅在留云亭塑造了他的神像,岁时祭祀;还在城里(巡检司城)建造了以阮将军为城隍神的城隍殿,同样岁时祭祀。几百年来,缭绕香火从未间断。
据说城隍神是掌管阴间事务的最高神,除了保护城池、管理当地冥籍,还负有水旱凶吉、监察民之善恶、确定百姓子孙的祸福之责。宋代以后,城隍神多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担任。阮将军因抗击海寇保护百姓而牺牲,自然被奉为长街人的城隍神。被阮将军驻守过的巡检司城,也就被长街百姓称为“城里”。
走进“城里”,殿宇肃然,器物整洁,阮将军和夫人等雕像栩栩如生。此处还有几座佛堂和一座龙泉寺(一说龙缠寺)。只是传说中巍峨的城墙、兵营和炮台,已是一片荒草残垣;一口水井,也已因填埋而消失。兜兜转转于寺庙屋宇和乱石废墟之间,我遇到了惟一一位僧人,他自称江苏人。因之前的住持圆寂,赶来接替僧职还没几天。他看上去不超过30岁,长得帅气憨厚,眉宇间透着一股灵气。虽说时间不长,但对“城里”情况已了如指掌。见我来访,他放下简单的早餐,起身带我巡游全“城”,一边侃侃而谈“城里”历史和故事,让我这个初访者对这座城的后继有人,满怀敬意和感激。
巡检司城隍殿
巡检司城,目测面积至少十几亩,传说可容纳数千百姓躲避战祸。可惜,历经600多年风雨侵袭,这座由明初设立的巡检司城,现在仅剩书有“巡检司城”四个大字的石拱城门还算完好。一阵吹面不寒杨柳风拂过,我来到巍然屹立的城门之下。俯看那一望无际的故乡山水,这片被阮将军守护过的沧海桑田,从古至今永远是那么壮丽美好。平凡如我,不禁也心生一股浩然之气。前人有诗云“石拱城门锁草岗,依稀墙址记沧桑。休言此处无风景,巡检司城古海防”——是啊,“爱出者爱返”,长街人是不会忘记英雄的,城中那绵延数百年的祭祀香火就是明证!
(三)石宕和梨花海
午餐后,当地同学带我们去澜头打卡——利用废弃石宕创作“文殊道场”,是澜头一大特色。
“宝马”驰骋在一马平川、笔直宽阔的乡间公路,让人感觉误入了北方平原。窗外景色,也让我心潮起伏。回顾小镇沧海变桑田的盐耕文明史,煮海晒盐、围垦筑塘和劈山采石一直贯穿其中。据史料记载,青珠于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始盐业;至清嘉庆年间,长街专职煎盐的就有丰廒九团和十八团:浦东团、洋湖团、山前团、岳井团、后洋团、松岙团、洋岭团、上塘团……不一而足。在新塘、大祝、下湾塘等地,至今还能找到当年煮海晒盐的盐墩;而围垦筑塘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山头围塘,迄今就有300多年;从长街地名多塘、搀、涂字,可窥见围垦历史之波澜壮阔。六十年代,就连我们这些初中学生,又有谁不曾亲历过战天斗地的围塘劳动?长街不仅特产蛏子、泥螺等海鲜,也盛产稻、麦、桔、梨、瓜果等,号称宁海粮仓。而这片广袤的土地和村庄,几乎无一不是建基于波涛万倾的海滩之上,无一不是由围垦筑塘而成;“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正是故乡长街的生动写照啊!
澜头石窟是曾经的劈山采石处,它是伍山石窟的缩小版。石窟,长街人称之为“石宕”,是采石后的遗迹。
据《大湖胡氏宗谱》记载:“缑城之东,滨海有隆然崛起者,曰澜头山。形似骆驼三峰,井峙而横列,高可数十丈,作青黝色,纯为水层岩构造而成……其地西北去大湖不十里,而澜头诸山为胡氏三族旧管。南澜头尚未经开凿,所产矿石以北澜头为多,已开采者数十所……盖自民国甲子(1924年)开办以来,至于今大约每月矿值可得数千金。舟辑络绎运载从两港出近三门数百里间,惟澜头矿石是需……”可见此处当年采石、运输之盛况。那个年代,澜头石宕盛产的石板与伍山石宕一样,远销上海、宁波、黄岩、温岭等地。据说,其材质比三门蛇蟠岛出产的石材更为优良。“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就像许家山的石头村,当年长街人以石板铺路、造桥、造房屋,同样非常普遍。我家老屋道地和隔墙用的石板,就产自伍山石宕。它们历经百年,至今依旧完好无损。在松岙、澜头等地,至今仍能看到用石板墙、石板壁、石板梁、石板顶构建而成的石板屋。据说,它们颇有冬暖夏凉之功效。
石板屋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当劈山采石成为往事,石宕实现了华丽转身:伍山石宕以不周神山、聪明山水为标志的国家地质公园、4A级风景区为名片;而澜头则以文殊道场佛像雕刻为特色。据寺内《碑记》记载,洞内现有各类佛像三百尊,参与雕刻的师傅多达90余位。他们就地取材匠心独运,历时数年方玉成。此处出资者为储吉旺,先生刻碑承诺“永不收费”。
来到洞口,方牧先生撰写的《伍山石窟禅寺赋》碑刻赫然在目。进入洞内,大大小小的石雕佛像遍布于各个角落。聪明的雕刻师利用石宕的天然形态构思取材,将佛像造型处理得既大气生动又神态各异,既有端庄慈悲的座姿,也有飞舞飘逸的身形;既有高大至数层楼的巨佛,又有微小如真人的小弥;它们的一静一动,一冠一带无不栩栩如生、飘逸生辉,其中有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颁发的“金奖”作品。曾经寂寂无声许多年的石宕,现在因丰富多彩的石雕作品而活色生香,而拥有了鲜活的故事和灵魂。借用方牧先生的评价:“ 释迦跌坐海天,文殊侍立左侧,诸佛云从,舆论风靡。云平台妙参造化,微艺术曲传风神……展敦煌飞天之长裾,圳云冈北魏之微笑”。储先生“化慈悲为舟楫,传口碑于道路”,也是功莫大矣!
文殊道场合个照
告别澜头石宕,同学们在谈笑声中来到洋湖村——此行最后目标。
洋湖村原名杨梅搀,儿时我曾来此摘过棉花。它位于长街东2公里的车岙港西岸。是个有364户,1160余人口的村庄。小小洋湖村,不仅拥有耕地将近1000亩、山林220余亩、海涂40亩,还有果园550亩,果园盛产“翠冠梨”。让人眼谗的洋湖果园,全都种植翠冠梨了吗?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在今天的浩荡春风中,肯定有一片长街独有的,如诗如画、如洋如湖的梨花海在等着我们。
走出同学的“宝马”,我们像小老鼠掉进了大米仓,一头撞进了蜂飞蝶舞的大果园,十来个身影全都淹没在千树万树、一眼望不到头的梨花海里了!晶莹如雪的梨花、如星星洒满枝头的梨花,铺天盖地纷纷扬扬的梨花;一陇陇、一排排、一树树、一枝枝、一朵朵争先恐后肆无忌惮地绽放着,高雅圣洁、千姿百态,那么洁白无瑕又晶莹剔透,美得令人震撼——沐浴在春风中的洋湖翠冠梨园,是一片能让人记住一辈子的最美梨花海!
记得清代邑人有一首《长亭杂咏》诗,刚好用来总结本文:“地距缑城百里余,偶随鸥鹭卜邻居。民风强半耕兼读,生计还饶盐与鱼。置讯无兵巡海寇,课前有署设场胥。筹防曾说将军惠,惆怅枫城已故墟。山作罘罳水作藩,背山面水自成村。不沽市酒千家足,新筑塘田万倾论。舄卤稻须时雨润,朴诚人尚古风存”——进入崭新的时代,故乡长街正以她千姿百态的风貌,欢迎四方来客旅游打卡;迎接走南闯北的儿女们常回家看看!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图文:王蒙
□ 编排: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