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18日开始,在嘉定援青干部的“撮合”下,久治县的国有旅行社首次以旅行团的方式组织青海、甘肃等地居民赴沪旅游。这一产业合作由嘉定援青干部协调,久治县文旅国企联合春秋集团协同推进,打通了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文旅协作新通道,也开启了“青海游客游上海”的双向流动新路径。
从雪域高原到江南水乡
一场跨越山海的“诗与远方”
作为上海春季最具人气的江南水乡之一,朱家角在这个四月迎来了一批来自高原的特别客人。“在水边走着,看着船慢慢划过,感觉像是在电视剧里。”在朱家角古镇的一座石桥上,来自青海久治县的游客谢丽一边拿着手机拍照,一边感叹。
4月21日上午,细雨伴随着阳光温柔地落在石板街道和斑驳的马头墙上,江南春色尽显。导游采毛措正引导从青海来的游客沿着古镇主街游览,讲解着每一处典故与细节。这是她首次跨省带团,提前做了大量功课:“朱家角、水乡文化、古桥小巷……我们都预先研究过,怕游客问起时答不上来。”
“这边的糕点我都买了,桂花糕特别香。”谢丽笑着说,这次她和朋友第一时间报名,“之前就想来上海,但我们那边没有这种团。这次的价格很实惠,关键是不用自己操心。”
这趟旅行的参与者多是中年游客,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大部分是第一次来上海。“跟团轻松多了,吃住行都不用自己张罗。”游客朱兰君说,“对我们这个年纪来说,自己来上海不仅成本高,还要费心规划线路。”
从高原的辽阔粗犷,走进江南的温婉细腻,在小桥流水人家之间,他们完成了一次与陌生城市的亲密接触。过去,青海的景点常常接待来自上海的游客,而这一次,“流向”反了过来。
从请客人来到送游客去
东西部文旅协作走向“双向奔赴”
“大家对去上海旅游还不太熟悉,有的持观望态度。这时候,春秋集团帮了我们很大忙,展现了大企业的组织动员能力。”作为本次项目的主要牵头人之一,嘉定援青干部、久治县委副书记王远鸿介绍。
为了让此次“双向旅游”真正落地,援青干部们积极作为,创办了久治乃至果洛州唯一一家具有国企性质的旅行社——久治年宝玉则文旅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了连接青海与上海的“文旅中转站”。“导游姑娘过去只在青甘川遨游,现在能到大上海驰骋。”王远鸿感慨。
在上海援青机制下,久治国有旅行社与春秋集团合作,为青海、甘肃等地居民量身打造了这趟五天四晚的定制行程,覆盖外滩、陆家嘴、豫园、武康路、新天地、世博中国馆、广富林遗址等上海城市代表性地标。“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东西部协作的延伸成果。” 王远鸿说。
“我们在高原生活习惯了,有的人一开始不适应低海拔,会出现如晚上睡觉不踏实等反应。”导游采毛措坦言,这也对旅行社的接待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在饮食上也特别注意,有藏族游客不吃鱼,我们就特别安排他们能吃的菜系。”
此次团体游客中,有家庭组合,也有朋友同行。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走出高原,“我们把旅途中拍的照片发到亲戚群里,大家都在问怎么买票、多少钱、还能不能去。”谢丽笑着说,“都想下一次也能来一趟。”
除了提供安全、舒适的行程保障,这趟“反向组团”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为青海当地旅游市场开辟了新的消费认知路径。“很多人过去认为出省旅游‘贵、累、不知道怎么玩’,这次旅行改变了他们的想法。”王远鸿表示。
“把游客请进来,也把本地居民带出去”,正是上海与青海在文旅协作上逐步形成的新格局。一趟旅程的背后,是消费引导、文化互鉴与认知更新的全链条合作成果。
“我们正努力让青海到上海的旅游成为常态,接下来会开发更多类似线路。”王远鸿表示,未来将重点围绕上海的工业文旅、红色文旅资源进行深度对接,“实现双向互补,不只是客流的流动,更是文化的交流、认知的融合。”
撰稿:秦建
摄像:徐宸逸
编辑:袁悦
点赞分享给身边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