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到底得罪了谁?为何舆论一边倒地支持京东?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京东的“讨伐信”:直击美团四大痛点
上午,京东一封《致全球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将美团推向风口浪尖。这看似“公开信”,实则是商业战场上的犀利讨伐。信中直指美团四大问题:
1. “二选一”胁迫商家
2. 高抽佣压榨商家利润
3. 纵容“幽灵外卖”等食品安全问题
4. 漠视骑手权益,算法压榨配送时长
这些指控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切中了美团在商家、骑手、社会三方关系中的核心争议点。
二、美团的商业道德争议:从“赋能者”到“数字周扒皮”
(一)对商家:用“赋能”之名,行“收割”之实
美团堪称“中小商家心理学大师”,地推时以“平台赋能”“科技零售”为诱饵吸引商家入驻,实则通过跑马圈地扩大规模——商家越多,平台抽成越多,却鲜少真正关注商家是否盈利。
• 高抽佣困境:尽管美团宣称“下调费率”,但平台服务费、配送费、广告费等叠加后,部分地区抽佣比例高达25%-30%,远超美国外卖平台DoorDash的15%综合费率。
• 商家生存现状:国内60%餐饮商家处于亏损状态,美团却凭借高抽成每年赚得上千亿利润。这种“商家为平台打工”的模式,本质是数字时代的“地租经济”——平台圈占流量,收取“数字税”。
(二)对骑手:用算法制造内卷,以“合作”之名规避责任
2014年饿了么主导外卖市场时,美团还是团购平台;仅用三年,美团外卖便以压倒性优势反超,伴随的是配送时长从1小时压缩至38分钟。
• 算法的“隐性压迫”:美团算法核心逻辑是“动态收集数据,压缩配送时间”——骑手送单越快,系统分配的后续订单配送时长越短,变相鼓励内卷。2024年引入AI技术后,配送效率仍在提升,但骑手事故率是快递员的3倍。
• 权益保障缺失:大部分众包骑手被视为“合作关系”,而非正式员工,长期被排除在社保体系外。为赶时间闯红灯成常态,平台却以“非雇佣关系”推卸责任。正如网友所言:“骑手为美团跑单量、跑市值,美团却不愿给骑手一份基础保障。”
(三)对社会:享受垄断红利,却甩脱治理责任
作为重构本地生活服务的互联网巨头,美团用10年培育了840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掌握全国2000多个城市的商业数据,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地位。但与之对应的社会责任却严重缺位:
• 数据垄断与社会治理:美团将商业数据视为“核心竞争力”,拒绝对外开放,却未承担数据共享带来的社会治理责任。
• 就业模式的双面性:“专职+众包”模式创造千万灵活就业岗位,却也导致骑手劳动权益模糊化。2024年多起悲剧事件(如杭州55岁外卖员过劳猝死、郑州骑手因电动车被没收下跪)暴露算法压迫的残酷性。
• 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平台纵容“幽灵外卖”(一张营业执照多个档口共用),2024年“3·15”晚会曝光杨明宇黄焖鸡等品牌食品安全问题,反映出平台对商家审核的失职。
三、舆论倒向京东的本质:商业成功与道德失败的割裂
美团的争议核心在于:赢了商业,输了人心。
• 得罪商家:高抽佣导致中小商家利润微薄,甚至被迫降低食品安全标准。
• 得罪骑手:算法压榨与权益缺失,让骑手成为“人形电池”。
• 得罪消费者:大数据杀熟、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损害用户信任。
• 得罪行业生态:“二选一”等垄断行为破坏公平竞争,引发同行不满。
当京东入局外卖时,舆论之所以“一边倒”,并非偶然——美团的商业模式虽成功,却以牺牲多方利益为代价,商业道德的缺失让其陷入“人人喊打”的困境。
四、商业的终极命题:效率与责任的平衡
美团的案例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企业的价值不应仅以市值衡量,更要看其如何对待商家、员工与社会。京东的讨伐或许带有商业竞争目的,但美团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
• 对商家,需合理降低抽佣,探索“共生型”合作模式;
• 对骑手,应明确雇佣关系,完善社保与安全保障;
• 对社会,需开放数据共享,承担垄断企业的治理责任。
商业模式的胜利只是起点,商业道德的高度才决定企业能走多远。美团若想扭转舆论,或许该停下扩张的脚步,重新思考:当一家企业让上下游都“苦不堪言”时,其成功是否真的可持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