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1号manus对外公开宣布,已与通义千问达成合作。
从市场当下的反馈来看,manus“闭门造车”搞出来的这么个智能体,确实证明了一件事:市场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方向对了!
不然也不可能传出一个邀请码在闲鱼被炒到8万元的消息。
用户很想用manus,只是目前用不上和BUG多而已。所以无需再去讨论menus出现的时机和动机到底是什么,追查这些已经无意义了。
一旦市场和需求已经被验证了,后边的事就好办了。
有没有人接盘?谁敢接盘?
1.为什么是manus
现在市场最不缺的就是大模型了。
仅在国内,排得上号的随便就可以说出来几个:比如幻方量化的deepseek、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字节跳动的豆包、腾讯的元宝、百度的文心一言、月之暗面的kimi等等。
能力上虽各有千秋,但说到具体功能和表现,就有点同质化了。
基本还都停留在简单问答上,功能千篇一律。
去年下半年出现几家大厂烧钱投广告,营销预算动辄上亿,根儿上就是功能相似(问答,扩写缩写,生成PPT等等),除了烧钱获客,还真的就没别的突破口了。
为什么会如此卷?就是大家都没有给自己的产品找到具体的、有差异化的使用场景,谁也无法率先孵化出来杀手级应用(超级应用)。
什么叫杀手级应用呢?举个例子,就像微信、抖音这类APP,装机量巨大,用户每天都要长时间使用。
因为这些产品解决了人们需要沟通、需要娱乐的明确需求;而人们每天都会产生沟通和娱乐的明确需求,不得不持续依赖这类产品。
一旦某个大模型公司率先孵化出这种应用,就可以下一个定论:
它在市场中立住了,活下来了。
当年即使早已坐拥几亿QQ用户的马化腾,面对移动互联网冲击的时候也哆嗦,后来是因为微信这款产品率先拿到船票而兴奋不已,大佬手里没有硬牌也怕怕。
2.manus“赢”在了哪里
目前从manus上看,成为一款杀手级应用的基本满足了,市场从一片模糊已经变的清晰起来。Manus的误打误撞,让大厂们看到了不一样。
用户对于一问一答早就玩够了,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个结果、一个答案,而是干脆想让AI帮他把活儿给干了,干完!
这些需求用manus的表现来看,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目前做不到,manus给到的想象力也是无穷的。
没有AI和APP的时代,用户就是需要通过电脑上的浏览器把各种活儿给干了;
有了AI,按照用户的需要,通过调用大模型把流程分解成如干步骤,在虚拟机上替用户打开浏览器,检索数据返回结果,再基于大模型把结果处理好,替用户把活儿彻底给干掉,这个事是真可行。
这一套行云流水,AI厂商直接找各家app公司做不行吗?
不行!每个APP背后都是一个大厂,没有哪个大厂会蠢到开放操作接口,允许一家AI公司把自己的产品服务集成到别人的服务里。
只要APP厂商不开放,再牛的AI公司它也做不到。
但浏览器可以。
20年前的按键精灵配合脚本就能做到,如今更能做的到。
所有厂商的所有服务对于浏览器加持的manus来说,就是免费且开放的。你阻止不了人用浏览器访问服务,也就阻止不了机器调用浏览器去访问服务。
3.通义千问为何选manus
通义千问在这个时间点选择和manus合作,这个投资符合其商业逻辑。
市场需求客观存在且巨大,大模型技术一赋能,市场一铺开,用户疯涨,可能都不用花广告费,规模效应就做出来了。
Manus的理念目前离市场最近,临门一脚,调优一下就完事了。
通义千问接在manus上,就等于长出手脚来,这么多AI大模型,谁先一步触达到用户,贴近用户做需求,谁就能做出来一个亿万级的to c(普通老百姓)、to b(企事业单位)、to p(专业人士)端市场。
公开信息称,有一家公司抄了下,3天就做出了个openManus,可见Manus没有什么核心技术。
当然,我也是这个看见,认为Manus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个“缝合怪”。
但现在这事又不太好说了,毕竟和阿里巴巴建立合作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技术注入,再加上阿里巴巴的资源注入,有很多可能性。
通义千问今年的好消息真不少,之前就已宣布将接入国行苹果手机,一个庞大的手机用户市场向其彻底开放,亿万用户每天使用通义千问,对它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最近义千问又发布并开源了全新推理模型通义千问QwQ-32B。32B对标deepseek 671B,20分之一参数体量。
凭着用更小的参数,但在数学、代码及通用能力上整体比肩DeepSeek-R1(重点看下图红色和蓝色柱状图的对比,每一项都极其接近),在开源当日就登顶了全球主流AI开源社区Hugging Face的趋势榜。
这说明了什么?
大厂就是大厂!阿里巴巴,还是那个即会战略布局又知道如何脚踏实地的阿里巴巴。
如今通义千问和manus建立合作关系,在建立差异化服务和真正能用、真正有用的ai这个目标上,还是给了我们很多想象力的。
4.openAI们的退路所剩无几
长江后浪总是推前浪,前浪总是喜欢“死”在沙滩上。
在中国大模型服务商不断降低成本,给用户提供免费好用的服务时,美国AI界却显得越发焦虑,越发想急功近利。
消息称,OpenAI据称正在打造一个雄心勃勃的收费计划:推出定价相对较低的智能体,如面向高收入知识工作者,月收费2000美元;
推出用于软件开发行业的智能体,月收费10000美元;甚至还要推出拥有“博士级研究”能力的智能体,费用高达每月20000美元。
此前,OpenAI仅对ChatGPT Pro每月收取了200美元的订阅费用,而据公司首席执行官奥尔特曼称,这一定价根本无法覆盖运营成本。
去年,OpenAI亏损了约50亿美元。
美国AI界目前仍在烧钱囤卡与服务赚不到钱的流血中继续狂奔,为了续命不得不想尽力赚“大”钱;
而另一边,中国AI界已经找到更经济(算法优化)和更现实的方式(找到真需求),给市场提供真正有用的产品与服务,开始认真赚每一笔“小”钱。
抄美国AI后路,Manus与通义千问,已经让我们看到可能,阿里巴巴妙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