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免费,免费!!!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51年,一个名叫李杜的国民党将领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公安部门逮捕。
然而高层在得知此事以后,却马上命令公安部门放人,还要求他们道歉。
李杜
一个被执法部门视为可疑人员的国民党人,竟然能够得到我党高层如此重视。由此可见,他的真实身份必定非同寻常。
这位名叫李杜的将领和我党领导人之间有着怎样的交情?他的一生又有着哪些波澜壮阔的经历?
亲自释放,赔礼道歉
1951年,西南公安部的情报处长于炳然同志特意赶到石板坡监狱,见到了此前被他们逮捕和关押的一个名叫李杜的可疑人员。
于炳然
此人有着国民党陆军上将的身份,所以在之前搜查和镇压反革命人士的运动当中,被严格执行任务的公安部门逮捕。
监狱的工作人员见到情报处长亲自前来,大都以为被关押的李杜曾经犯下过滔天罪行,公安领导才会特意来兴师问罪。
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于炳然并不是来兴师问罪的,而是来将李杜请出监狱的。铁骨铮铮的公安干部在李杜面前恭恭敬敬地道歉,还将他送回了家中。
其实,于炳然这么做,一方面是真切的出于愧疚而赔礼道歉,另一方面也是得到当时主政西南的邓公授意。
邓公在审阅被关押的可疑人员名单时,发现了李杜这个名字。他当即重视起来,命人调查李杜的经历和事迹,想要看看,被关押的嫌疑人是不是他以为的那个人。
果然,调查结果告诉他,监狱之中的李杜就是他和许多共产党员的老熟人。这位已到古稀之年的老先生,应该受到党和政府的尊重与礼遇,而不应该被当成反革命分子关押。
的确,他过去曾有着国民党陆军上将的身份。但实际上,他是一位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的抗日名将,也是一位真资格的共产党员。
1880年,他出生在辽宁义县的一个家境较为优渥的家庭当中。19岁之前,他没有体验过人间疾苦,生活中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
而19岁家道中落之后,他才看清了残酷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清政府腐败无能,地方权贵势力拼命压迫和剥削底层民众,正规的政府军队如同土匪一般,对着老百姓打家劫舍,动辄喊打喊杀。
风雨如晦,万马齐喑,他想要改变这样的现实,却又无能为力。尤其是他的家乡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他眼睁睁看着广大群众在多方高压之下苟且偷生,心中更是疼痛不已。
日俄战争发生之后,他毅然决然的投到张学良麾下。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他更是果断的将自己的辫子剪去,投身于革命的浪潮之中,与吃人的社会彻底决裂。
张学良
从前还没参军时,他只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只想拼尽全力保护家人。而现在参军之后,他的内心有了更大的追求和更崇高的理想,他要保护广大穷苦民众,要维护社会秩序。
个人的力量虽然是渺小的,但群体的力量却不容小觑。他相信,只要全社会像自己这样的人多一点,再多一点,中国就一定有希望。
1931年918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很快完全沦陷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东北人,李杜能做的,只有扛起反抗的大旗。
他和伪政府官员割席,自己管理和指挥军队。与日本侵略者及汉奸队伍积极对抗,利用一切机会呼吁广大军民团结一心,把侵略者赶出中华大地。
汉奸政府担心遭到李杜的打击报复,也害怕他的行为会让日本侵略者心生不满,于是对他威逼利诱,希望他能放下武器,享受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个道理汉奸们不懂,但李杜始终牢记。如果中国的命运不能由中国人自己做主,那么他们身体里流淌的血液,只会成为被侵略者攻击的原罪。
当然,他可不会在关键问题上犯糊涂。汉奸官员送来的一应文物和宝贝,他都照单全收,转头将其贩卖,把所有费用用于军队开支。
中国人的宝藏,中国人创造的经济价值和劳动成果,自然应该用在中国人对抗外来侵略者的伟大事业中。
他所率领的抗日部队势不可挡,秩序井然的开进哈尔滨,让敌人闻风丧胆,抱头鼠窜。
李杜(右)
李杜这个名字渐渐成为日军司令部的眼中钉,肉中刺,敌人想方设法的铲除他,他也拼尽全力和敌人周旋。
加入我党,统一战线
在李杜带领的抗日队伍中,不乏共产党员的身影存在。周总理知道他在东北扛起了正义的大旗,便派人与他接触,协助他开展抗日运动。
原本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一知半解的他,在与共产党员的接触中逐渐了解共产党的本质和宗旨,也对共产党员的崇高的形象产生了认同。
他们本就是一路人,可以在国家大事面前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永远把家国情怀放在个人安危之前。
虽然大家踏上革命路途的起点不一样,但正所谓殊途同归,大家最终都会走上同一条道路。
1932年,日军三个师团对李杜所率领的抗日联军展开了激烈的围剿。他们深知李杜的威胁性,所以派出了精锐部队,想要一举将东北这股最顽抗的抗日力量斩草除根。
中国的战士们虽然个个舍生忘死,但是毕竟在人数和装备上无法与日军抗衡,再加上后续力量不足,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因此在这一阶段与日军的对抗中处于弱势地位。
迫于无奈,为了保存斗争力量,李杜只好转入苏联境内,韬光养晦,为日后的斗争做准备。
在国外时,他曾见到自己的老相识张学良。张学良不像蒋介石那样消极抗日,但此时的他也不像1936年的他那样有着破釜沉舟的勇气。
碍于蒋介石的决策,张学良能为李杜提供的帮助实在有限。
后来李杜回国之后,也曾亲自面见过蒋介石,希望能说服这位国民党领导者加入抗日阵营。
可不管他怎么劝说,蒋介石所展现的态度都不理想。他实在不明白,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怎么能在抗日这样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前袖手旁观。
张学良和蒋介石
虽然得到的援助力量有限,但李杜初心不改,结识社会各界的爱国力量和进步人士,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团结中国人民。
东北抗日联军组建之后,他出任总司令。
遗憾的是,由于蒋介石的反动政府从中作梗,再加上我国部分国土的沦陷,他无法及时返回东北,亲自指挥抗日联军,只能暂时迁居重庆,远程开展工作。
他在重庆的住所,俨然成为了我党负责人以及民主人士的活动据点。虽然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时刻监视着他,但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他的报国之心。
和共产党员们在一起时,他深刻的感受到了灵魂共鸣,也收获了协同作战的满足感。单打独斗不能长久,团结奋战才是正道。他想,自己未来的方向已经明确。
李杜
经过我党领导人对他的考验,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被批准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他的身份还是国民党将领,但他的身体里已然藏着一颗红心。
反动派倒行逆施,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必然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一心维护民众权益的共产党,才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支持,立于不败之地。
从30年代初开始,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整整十多年的漫长岁月,李杜一直在为抗日而努力着,从未有片刻懈怠。
他是全国闻名的抗日名将,是让日本人肃然起敬的对手,也是蒋介石的心腹大患。
坚持初心,得到尊重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政府提出护送一批民主人士返回东北。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蒋介石开出了条件,要求这批渴望返回东北的民主人士明确发表反共言论。
蒋介石
李杜深深思念着故土,思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他不止一次想过回家,也不止一次为回家做过实际的努力。
现在一个大好的机会摆在眼前,只要他愿意脱离共产党,他就能马上回到东北,担任国民政府高官。
可是思乡之情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还是不值一提。选择共产党,意味着他已经选择了自己的信仰,选择了人生的归途,这是生命中不能轻易放弃的东西。
所以哪怕已经65岁,渴望着落叶归根,他也坚决拒绝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理要求,仍然留守在重庆,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和民主事业而奋斗。
他被强迫退出军界,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十分拮据。但那些受过他帮助的人,此时此刻都向他伸出了援手,东家给出一点儿米,西家给出一块肉,齐心协力帮着他渡过难关。
看着大伙儿热心的面容和关切的眼神,他就知道,自己的决定没有做错。
虽然不能正大光明的在军界和政府任职,但他也有自己想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他和爱国人士合作开办红十字会,开办医院和学校,帮助那些社会弱势群体,把一副热心肠贯穿始终。
除了过好自己的每一天,他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解放军解放重庆。而当那一天真的到来时,他热泪盈眶,难以自持,加入欢迎解放军入城的人群中,发自内心地欢呼。
新的天地已然建立起来,新的生活也即将开启。
但是他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被当成反革命关进监狱。他更没想到,原来西南的邓书记还记得自己,公安部门的干部会如此诚恳的道歉。
像这样的事,也只有共产党员才会做出来。
他不想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仍然积极的投身祖国建设事业当中,以国家主人翁的身份参政议政,鼓励远在东北的儿子为人民服务。
1956年,76岁的李杜突发心脏病,病逝于重庆。他的一生光明磊落,唯一遗憾的是,他没能回到故乡。
结语
被当成反革命抓进监狱时,没人知道李杜心里在想什么。
但是被公安部情报处长亲自请出监狱,并且被当面赔礼道歉时,他的心中想必是惊喜的。
正义不会被辜负,光明也不会被掩盖,事实更不容抹去。
参考: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