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波音客机的“改嫁”
2025年4月22日,一架被中国拒收的波音737 MAX客机从舟山飞往西雅图。与此同时,印度航空宣布将接收至少15架同型号飞机,这些原本属于中国航司的订单,将被喷涂上印度国旗,投入德里至新加坡、孟买至迪拜等热门航线。
同一日,印度财政部宣布对中国进口钢铁加征12%临时关税。两件事看似无关,却在中美贸易战的棋盘上,被美国副总统万斯的访印行程串联成一场“联合作业”。
“捡漏”背后的三重算计
印度航空此次接手波音飞机,绝非简单的“接盘”。2023年,印度航空曾豪掷470亿美元订购220架波音客机,刷新全球航空业纪录。此次接收中国退单的飞机,既是为了填补机队空缺,更是为了争夺国际航线份额。
然而,这笔交易暗藏代价:
- 改装成本高昂:中国航司退订的飞机已完成定制化配置。例如,厦门航空的737 MAX安装了中文客舱系统,印度需花费每架200万美元改装。
- 加价抢优先级:马来西亚航空等竞争对手也在争夺波音退单飞机,印度不得不提高采购价以确保优先交付。
- 被迫进口美国农产品:作为交易条件,印度需扩大对美国大豆、杏仁等农产品的采购,直接冲击本土农业。
美国则借此一箭双雕:既消化了波音库存,又为“印太战略”拉拢印度。万斯访印期间,美印签署了340亿美元的波音采购协议,而印度对华加税,则被默认为“投名状”。
钢铁关税:一场蓄谋已久的“反击”
印度对华钢铁加税看似突然,实则是本土产业长期游说的结果。2024年,中国对印钢铁出口激增18%,占印度进口总量的34%,其中高端钢材占比超60%。印度塔塔钢铁等企业抱怨,中国产品导致其利润率跌破3%。
但问题根源在于印度制造业的短板:
- 技术落后:印度高端钢材产能不足,只能依赖进口。
- 效率低下:印度钢铁厂人均产出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
加税虽能短期保护本土企业,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印度若想真正摆脱对华依赖,需投入至少10年时间升级产业链——而莫迪政府的“生产激励计划”至今收效甚微,750家签约企业中仅一半投产。
中美印三角:谁是最终赢家?
美国的算盘很清晰:通过扶持印度,构建对华包围圈。万斯访印期间,美印达成共识——印度接收波音飞机并加征对华关税,美国则提供军事技术和贸易优惠。
但对印度而言,“骑墙”策略风险重重:
- 经济反噬:中国已表示将对印度加税采取反制措施,可能冲击印度矿石、药品等对华出口。
- 内部矛盾:印度农民强烈反对扩大美国农产品进口,恐引发新一轮全国抗议。
- 产业空心化:2024年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仅11.6%,远低于中国的27%。即便承接部分产业链,也难替代中国“世界工厂”地位。
反观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已拿下超1200架订单,逐步打破波音垄断;钢铁企业则转向东南亚、中东市场,降低对印依赖。
结语:博弈中的清醒者
这场较量中,真正的赢家并非投机者,而是专注技术创新的国家。印度若想摆脱“左右逢源”的被动,需正视自身短板:官僚主义、基建落后、劳动力技能不足……而中国则在压力下加速产业升级,证明“打铁还需自身硬”。
历史反复验证:靠政治算计撑起的繁荣,终会因根基不稳而崩塌。唯有夯实内功,才能在大国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