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 年的秋日,香港街头裹挟着丝丝凉意,一位身着外地服饰的 32 岁妇女,身影略显单薄。她的背上驮着一个沉重的包裹,仿佛那是生活给予她的所有重压。她一手牵着一个小女孩,大的8岁,小的4岁。
秋风瑟瑟,吹过这陌生的城市。母女三人伫立其中,眼中全是茫然。她们望着来来往往、行色匆匆的人群,却好似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听不懂的粤语在耳边嘈杂地响起,街边店铺闪烁的霓虹灯,对她们而言,没有一丝一毫的温度。
妇女蹲下身子,将两个女儿拥入怀中,痛哭中歉疚地安慰她们:“孩子们放心,妈妈一定要给你们公平,一定要让你们过上好生活。”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却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在这陌生而又繁华的香港街头,她暗下决心,哪怕前路荆棘密布,也要为女儿们开辟出一条充满阳光的道路。
这个衣衫褴褛的母亲是来自山东青岛一家医院的护工臧健和。她为何此时孤身一人带着孩子呢?孩子的爸爸哪里去了?
臧健和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童年时期,她的父亲离开家人远赴台湾,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为了养活家里的两个女儿,臧健和的母亲带着她们来到青岛谋生。
母亲靠着给人缝裤脚赚家用,为了能缝出一条裤子,她的母亲总是借着昏暗的灯光赶工,臧健和从小就很懂事,她不想母亲这么辛苦,便主动辍学到县医院当一名护工贴补家用。
在医院,她结识了一名医生,这个医生是来自泰国的华侨,也是她后来的丈夫。
感情和睦的夫妻俩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孩子,结婚6年后,丈夫有了想要回国的打算,并允诺回去就为母女三人办手续,到时候一家四口就可以在泰国团聚了。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这一办就是三年。
只要能一家团聚,所有的等待和委屈都是值得的,就当臧健和以为全家人可以过上幸福生活时,突如其来的变动却让她措手不及。
当母女三人来到泰国时,她发现昔日温和的丈夫已经有了新的家庭,就这样,臧健和独身一人带着孩子来到香港。
她是青岛人,香港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再加上没有收入,想要在经济发达的香港落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能在香港找到落脚地,臧健和带着两个孩子奔走在香港街头,最终在铜锣湾旧电车厂附近的一幢旧楼里,一个只有4平米的空间,除了上下铺,再没有其它家具,这个贫民窟便成了她们的家。
想要生活下去,就必须要找到工作,而臧健和则面临着语言不通这一问题,由于她不会说,也听不懂粤语和英语,所以只能干一些当地人不愿意做的活,比如洗碗、洗厕所。
眼下的臧健和考虑的是怎么能让孩子吃饱饭,至于累不累,脏不脏,她已经全然不在意了,在之后的日子里,这位弱女子几乎尝遍了香港所有的最底层职业。
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臧健和走出香港最底层。
那个时候,臧健和在一家酒楼做杂活,一次意外让她撞伤了腰骨,酒楼的老板因为不想承担责任,不想赔偿,就用立不住脚的理由把她给辞退了。
臧健和是个爽朗的北方姑娘,她从不主动惹事,自然也不怕事,自己的利益需要靠自己争取,所以她向法院提出了起诉。
法律最终还是站在真理这边,酒店老板同意给臧健和3万元,但臧健和表示她只想要个公平,并非想要这笔赔偿,最终她只拿了自己应得的工资4500元。
一天,朋友来家探望休养中的臧健和,为了感谢朋友的到来,臧健和给他们煮了一锅热腾腾的饺子,朋友吃饭后赞叹道:“你做的饺子太好吃了,在香港是吃不到这种味道的,不如你去外面卖钱吧,一定有人捧场!”
朋友的话给臧健和指出一条明路,伤筋动骨一百天,想要彻底恢复怕是很难,而她又不能完全闲着,毕竟有孩子要抚养,就这样,臧健和推上小车,来到当时香港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的湾仔码头售卖饺子。
毕竟是在香港做生意,为了能让本地人接受,她把“北京水饺”改成了“湾仔码头”。
臧健和的性格比较内向,让她站在人群中吆喝,还是挺困难的,但是想要挣钱,她就必须打破障碍走出第一步,为了孩子,她也得豁出去啊。
一声吆喝,两声吆喝,三声吆喝,臧健和的声音越来越大,停留在摊子面前的人也越来越多。
如果有人喜欢吃你的饺子,那你就可以赚到钱,如果大家不喜欢吃你的饺子,你就是吆喝得再大声也没有人买账,臧健和虽然没念过什么书,但是这个道理她还是懂的。
她明白,顾客的反应好坏直接影响到她的生意,她要虚心听从顾客的反馈。
一次,她发现一位顾客在吃完水饺后,把饺子皮留在碗里。她追问原因,顾客用一口地道的粤语说:“饺子皮太厚了,跟个棉被一样,根本下不去口!”
这其实就涉及到南北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北方人更喜欢吃皮厚的饺子,不然就是失去了面香,而南方人的口味比较淡,他们更喜欢吃皮薄的饺子。
臧健和虽然也喜欢吃皮厚的饺子,但是她现在是在香港做生意,服务的顾客是香港人,所以一切以这里人的口味为准。
为了研究出本地人喜欢吃的饺子皮,臧健和牺牲了睡眠时间,开始想尽各种办法改良饺子皮。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臧健和也终于做出了符合本地人口感的饺子皮。
半个月后,那位曾皱着眉头抱怨饺子皮太厚的顾客,在蒸腾的热气中咬下第一口。汤汁在齿间迸发的瞬间,他眼睛骤然发亮,猛地一拍桌子:“这饺子皮绝了!弹牙得像有东西在口中跳舞!太好吃了!”
客人发自内心的赞叹让臧健和湿润了眼眶,前段日子所付出的辛苦也终于得到了回报。
因为口味越来越贴近本地人,所以臧健和的生意越来越好,由于臧健和用料好,技术好,所以留下了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她的水饺也从街边进入了写字楼、酒店等高级场所。
在湾仔码头上卖了几年的水饺,其独特的口感也让顾客念念不忘。1983年,臧健和第一次接到别人想要和她合作的消息,起因是那位日本老板女儿重度挑食,唯独喜欢吃臧健和做的饺子,这个日本老板也意识到臧健和的饺子并不一般。
后来经过双方协商,臧健和的“湾仔码头”进入了商场。当时,臧健和还因供货价格跟日本老板起了争执。
一般来说,批发价是要比零售价低的,但是臧健和开出的价格却是批发价高于零售价,对此,日本老板也指责她不会做生意,但臧健和却说:“我是不懂做生意,但是我要考虑成本,现在我的饺子包装简单,自然费用就低,但是要到商场里面,就需要换更好的包装,必须要给客人留下好印象。”
最终,臧健和还是说服了这个日本老板。
臧健和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从来不发火的她,也因为饺子发了一次大火。
那天,厨师发现面粉不够了,就直接往里面掺水,被发现后也不认错,反而咄咄逼人说:“老板的名气已经有了,大家无非买的是老板的牌子,味道差不多就可以了!我们随便做做就好。”
员工这样的想法让臧健和火冒三丈,品牌是怎么做起来的?都是靠技术和味道积攒而来的,一旦没有了味道,再大的牌子也要被砸。
她对着那位员工怒斥道:“你是我湾仔码头第一个讲随便做的人,也是最后一个随便做的人!”
1997 年,臧健和达成了一个合作,合作方是美国品食乐食品公司。她带着北方的饺子走向香港,又带着“湾仔码头”走向世界。
2007年,湾仔码头在国内外拥有15家大型生产基地,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北美、欧洲多个国家,每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而臧健和的身家早已上亿。
在1983年时,日本老板曾说臧健和不会做生意,而她也用24年的时间,用事实证明,日本老板对她的认知是错误的。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臧健和身边的很多生意人都选择移民去加拿大和欧洲,但是臧健和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被问到为何如此坚定,性格直爽的臧健和说:“吃饺子的人在中国,我不走!”
在她看来,饺子就是属于全世界华人的文化符号。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一定要吃饺子,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对于她自己来说,饺子让她改变了命运,让她从住贫民窟到年入60亿,她离不开饺子,更离不开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