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耐盐高产优质杂交稻新品种“箐两优3261”现场观摩与成果转化交流会在三亚举行,此举标志着我国首个适宜滨海盐渍地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成功选育。
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具备种植水稻基本条件的盐碱地约1亿亩,滨海盐渍地病虫害严重,急需抗虫耐盐碱的新品种。“箐两优3261”是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重大创新成果,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具有比较高的耐盐性和丰产性;在全生育期3‰—5‰盐胁迫下,平均示范亩产突破400公斤;在非盐地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广适,平均亩产达650公斤,适宜在盐碱地与非盐碱地上同步推广,具有较高的转化应用价值。
为确保培育的新品种高产、多抗、广适,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团队从2022年开始先后在多个华南滨海盐渍地建立示范基地,以“箐两优3261”为核心,配套节水控盐、绿色丰产、调理改土等关键技术,在3‰盐胁迫下实现平均亩产突破400公斤。2023年,在深汕合作区土壤盐度3‰生态条件下,该团队通过“播前快速改土培肥、水肥耦合、精准控盐、穗期外源化学调控”生产全流程管理技术,实现“箐两优3261”早、晚季产量平均突破每亩500公斤,两季亩产超1100公斤,为滨海盐渍地利用提供了高产、高质水稻解决方案。
“‘箐两优3261’在乐东土壤盐度3‰的盐渍地示范种植多年,亩产可达450公斤,而且易管护。”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仕明说。
“‘箐两优3261’不仅适合盐渍地种植,也适合在非盐地推广。2023年至2024年,该品种参加湖南、湖北、福建、广东、海南等地新品种展示,非盐渍地常规条件下种植的平均亩产达650公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唐文帮透露,今年该团队计划在沿海盐碱地安排25个示范点,在湖南、江西、湖北及华南非盐碱地及中低产田安排30个示范点,推广种植面积约5万亩,全面展示新品种的特点和适应性。
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服务中心
在三亚揭牌
4月22日,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服务中心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举行揭牌仪式。此举标志着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近日,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隔离检疫圃内,工作人员察看从国外引进的玉米植株幼苗长势。王程龙 摄
位于三亚崖州湾月亮岛上的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王程龙 摄
为加快实现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目标,促进种质资源进出境及国际交流业务安全、有序、便利开展,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省营商环境建设厅、海口海关、三亚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服务中心组织及运行机制》,共同组建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服务中心,并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设立服务窗口和办公室,旨在实现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业务一窗集成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持续优化审批监管流程,探索制度集成创新。
近年来,海南省全力推进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陆续出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种业发展若干规定》《海南自由贸易港种子进出口管理若干规定》《海南自由贸易港农作物种子进口和从境外引进畜禽遗传资源审批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推动多项创新举措落地实施,海口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也在月亮岛挂牌运行并开展法定检疫业务,完成动植物检疫中心植物隔离苗圃联合考核。
“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服务中心揭牌运行,标志着省级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正式建立。”三亚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持续履行属地责任,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做好服务中心窗口和办公室工作,落实有关服务保障,着力发挥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服务中心功能,助推种业振兴和南繁硅谷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
来源:海南日报
编辑:陈思思
审核:廖宝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