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邓稼先望着腾空而起的巨大蘑菇云热泪盈眶,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1、顽皮男孩的救国之心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宁怀县白麟坂铁砚山房,这是一个安静的南方小山村,老宅是邓稼先的祖上,清朝篆刻书法大家邓石如的宅邸,这铁砚山房据说就是邓石如亲自给取的,邓稼先是邓石如的六世孙,不过邓稼先对老在倒是没有什么记忆,在邓稼先8个多月大的时候就跟着父母搬到了北平去了。
就像邓石如老人希望的那样,一直到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都是诗书传家,邓以蛰也曾留过洋,学成归国后同时任教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虽然有过留洋的经验,自己的专业又是哲学,但对于子女的教育却并未一味西化。
5岁的邓稼先已经是北平西城武定侯胡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但下学之余,还得去父亲安排的陆老先生的私塾中开小灶,从国学开始补,《左传》、《论语》、《诗经》,每天都有背诵的任务。
最右是邓稼先
有一次,父亲的好友张奚若教授来家里做客,刚好看见邓稼先在背诵古书,还打趣道:“叔存兄,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你还让孩子背这些东西?”
而邓以蛰则用浓重的安徽口音笑着说:“嗨,我不过是要让知道一下我们中国文化里都有些什么东西,这有好处。”
虽然在教育上邓以蛰非常严厉,但是却不以孔孟伦常的规矩来束缚孩子的心性,他曾说:“我们是小孩子的亲爱的父母,并不是他们的阎王。”
因此邓稼先在一种自由又有爱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了,父亲对学问的重视,母亲勤俭持家的言传身教,都给邓稼先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虽然当时邓家在经济上并不拮据,但是由于母亲的节俭,邓稼先过的日子与一般的贫苦孩子也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因此,他总能时时贴近贫苦大众。
2、留洋,回国,每一件事都没有犹豫的有志青年
中学时代的邓稼先就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父亲为此专门请了师大附中的李老师来家里给他补课。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北平的情况急转直下,初中生邓稼先也切身体会到了这种被欺压的耻辱,那时候,日军每占领一个城市,就要逼着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庆祝他们的胜利。中国的老百姓彻底愤怒了,我们的城市沦陷了,还要我们的去庆祝。
有一次又开这样的会了,邓稼先终于控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两把就把手中的纸旗扯的稀碎,还扔在地上狠狠的踩了几脚。
但很快,这件事被人告发了,校长跑到邓家告诉了邓以蛰事情的原委,建议他们赶紧把邓稼先送走,不然可就危险了。
于是邓家开了紧急会议,商定由邓稼先的大姐邓仲先带着邓稼先去大后方昆明避难。
在离开北平的前两天晚上,邓稼先骑着自行车载着10岁的弟弟向着自己生活的北平巡礼告别,一一经过东四牌楼、景山、故宫、北海、西四……可惜弟弟趴在他背上睡着了,并不能体会邓稼先此时此刻的心情。
临行前,沉默的邓以蛰终于开口说话:“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学文。学科学对国家有用。”
父亲的这句嘱托邓稼先默默的记在了心里,因为那时的他已经能感受到国弱受欺的委屈了。在大时代的背景下,邓稼先和父亲心照不宣的达成了一种默契。
1941年秋,邓稼先上了西南联大的物理系,学号是A4795。
大后方的日子过得也是非常紧巴,住宿条件学习条件都非常艰苦,伙食在开始的时候还可以吃饱,到后来物价猛涨,与战前相比,达到了百分之三千万,真是民不聊生。
在饭里吃着沙子是正常的事,如果谁端着一碗白白净净的米饭才是不正常的,那时候同学们甚至可以从饭碗里挑出大点的沙子互相打闹着玩。
时间过得很快,邓稼先在昆明刻苦求学的日子转瞬即逝,1946年夏天,邓稼先受聘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终于可以回到阔别了6年的北平了,他用自己一个月的全部工资给父亲买了两坛茅台酒和两条上等香烟。
物理成为大家越来越看重的一门学科,随着美苏两国冷战的对峙和1945年美军在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国内的科学家们也意识到量子力学的发展的重要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邓稼先决定出国求学了,毕竟当时在量子力学以及核物理方面最厉害的还是美国。
于是,他迫切的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因为他知道中国等不及了,他自己也等不及了。
1948年秋天,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邓稼先登上“哥顿将军号”客货轮,离开上海去了美国普渡大学。
目标明确的邓稼先在美国没有浪费一分一秒,甚至在德语必修课这样的事情上,都是靠着在昆明时的积攒,坐吃老本,一次课也没有去听过,却顺利通过了考试。
在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终于如愿以偿的穿上了学士服,获得了博士学位,普渡大学物理系的德尔哈尔教授有意带他到英国继续深造,邓稼先想也没想就拒绝了,现在他的一颗心里,只有中国。
已经错过了开国大典,剩下的用自己的所学为祖国奉献的日子,他一刻也不想耽搁。
3、中国需要你
就这样,在辗转多地之后,邓稼先和一众留学生终于从广州登陆,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那一年,全国都流行一首歌叫做《歌唱祖国》。
没过多久,邓稼先被安排到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一直到1958年,邓稼先在这里度过了平稳又幸福的8年时光。
时间很快来到了邓稼先34岁这一年,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了邓稼先的命运,在险恶的世界政治格局中,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抗美援朝技术装备上的落后也让中国吃了许多苦头。
“1951年10月,约里奥·居里请中国放射化学家杨承宗回国转告毛泽东:‘你们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有自己的原子弹。’居里夫人还将亲手制作的10克放射性镭的标准源送给杨承宗,让他带回中国。”
于是中央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发展核事业的战略决策,而这个带头人就是邓稼先。
于是,为了新中国的需要,邓稼先开始了隐姓埋名的工作,甚至连身边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到底在哪里工作,他把生活范围限制在了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全身心的研究原子弹。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青海荒凉的大草原上,一群没有任何经验的中国人撸起袖子开始干了,不懂就向苏联人像挤牙膏一样的学习,不分白天黑夜的钻研,经过难以形容的艰苦的三年,邓稼先带领着一群年轻人终于在叩开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的大门。
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次偶然的事故出现了。一次核试验空投的核弹降落伞没有打开,导致核弹直接从高空摔到了地上,核弹去哪儿了?
这是令所有人都冷汗直冒的一件事情,找来找去都找不到,记得邓稼先坐不住不顾众人阻拦要亲自出马了,要知道放射性钚,在大自然中的半衰期是两万四千年,如果人类直接接触到,会被骨髓所吸收,在人体内的半衰期是200年,仅一克重的钚就可以堵死100万只鸽子!
左边是捡到核弹碎片的邓稼先
到了事故地区的边缘,他下车并阻止了同行的赵副部长和司机,一个人固执的去寻找“失踪”的核弹了。
仿佛上天冥冥之中注定了似的,这个核弹碎片还真让邓稼先发现了,他弯腰拾起来立即放心了。就是这一捡,让他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放射性钚239的辐射伤害,给他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转折。在随后的体检中,他的身体指标几乎全部都不正常,但他一天也没有去疗养过,他继续投入了他的核弹事业,直到去世。
邓稼先一生目标一直以来都非常的明确,将祖国的命运与自己紧紧联系在一起,祖国需要的,就是他所要奉献的,像蚕一样的一生,完全无私的奉献给了祖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