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曾经的所在地,坐落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之处。此地原本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将其作为中央社会部驻地,后经过整理和绿化,中央机关将这里建成干部休闲的场所并改名为延园。直至今日,旧址大门石柱两侧,仍留存着康生所书写的“延园”二字。
1944年至1947年3月期间,中共中央书记处从杨家岭迁移至此。在此居住的这段时间里,中共中央书记处持续引领全党深入开展整风运动,推动解放区军民积极进行大生产运动,精心筹备中国共产党“七大”。不仅领导全国军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还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目标,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全面内战做好了充足准备。
在这一居住时期,毛泽东撰写了诸多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文章,如《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组织起来》《两三年内完全学会做经济工作》《学习和时局》《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关于重庆谈判》以及《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等。其中,仅被收录于《毛泽东选集》的就多达28篇。
在此期间,诸多重大事件相继发生。
1944年11月,毛泽东于此处接见了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后任美国驻华大使的赫尔利,双方展开了为期两天两夜的深入会谈,并签署了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的中共方面提出的五点建议。同年12月,毛泽东又在居地会客厅会见包瑞德,对国民党的三点建议予以有力批驳。
1945年8月,毛泽东从这里启程,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
1943年,在解放区军民掀起的大生产运动中,枣园举办了军民纺线比赛,周恩来与任弼时皆获评“纺线能手”。
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前往重庆谈判,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一职,主持中央工作。9月15日,刘少奇召集朱德、彭德怀、任弼时、陈云、叶剑英等领导同志,就东北问题展开讨论,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并派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以及四分之一以上的正式和候补中央委员,率领两万干部与十万大军挺进东北。
9月19日,刘少奇、朱德经向毛泽东主席请示,起草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这一党内指示,有力地支持了重庆的谈判斗争,对缩短战线、集中兵力,以及发展和巩固东北根据地,均起到了关键作用。
1947年2月,经叶剑英介绍刘少奇与王光美在西柏坡结婚。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于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出席张思德烈士追悼大会,他亲笔题写了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这一重要讲话。
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国民党军队对延安展开毁灭性破坏,枣园亦未能幸免,遭到严重损毁。
1953年后,人民政府着手依照原貌陆续进行维修。如今,枣园旧址内有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旧居,“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中央医务所,幸福渠等诸多景点。枣园作为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四季景色秀丽,环境清幽,交通便利,终年游客络绎不绝。
1996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世纪之火”火炬传递活动中,“革命之火”火种采集仪式在枣园隆重举行。至此,枣园已然成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枣园又名延园,院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幸福渠”横穿园林而过。园林中央坐落着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5座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后沟西山下是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和中央社会部旧址。往西三公里处是中央军委三局旧址、展览馆及中央军委三局烈士陵园。
1953年,枣园革命旧址开始修复,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3月4日,枣园革命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旧址现免费对外开放。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