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懋”与邵氏的斗法成就了香港电影第一个繁荣期。
网易娱乐独家报道(文/灰狼) 1956-1970年可以算是香港影坛一个重新洗牌的阶段,同时也迎来香港电影的第一个繁荣期。摆脱了初创期犹如黑灯瞎火的摸索,电影不再负载过多的教化意义,而呈现(亦可以说是还原)出娱乐化的本质,这反映在产业上,便是大型工业化制片公司的出现。这时期有两大巨头企业不得不提,一是新加坡商人陆运涛的“国泰”,后来改组为“电懋”,另一家就是邵逸夫赴港重组的“邵氏兄弟”公司。后者更借助风靡本土乃至东南亚的黄梅戏与新派武侠片,一举登上了香港电影公司的王位。(回顾香港电影初创期历史)
1956-1958年 大厂体制成型 电懋邵氏掰手腕
1955-1970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段,很大程度上便源于“电懋”和“邵氏”的良性竞争,邵逸夫和陆运涛这对南洋发行业的对手,在香港制片界又开始了针锋相对的争斗。“电懋”的主打都市时装片和喜剧片,“邵氏”则致力于改编民间故事和传统剧目。
[代表性事件]
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成立 (1956年)
1956年,新加坡国泰机构接管永华电影制片公司,并与之前在香港建立的“国际”合并,改组为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主营国语电影的生产与发行,创始人为国泰掌门人陆运涛。公司聘用赴美留学并出任过永华厂长的钟启文为总经理,任命林永泰和曾留学美国的宋淇出任发行总经理和发行部经理。电懋高层管理者和陆运涛一样都有留学欧美的背景,他们熟悉欧美影业,将好莱坞“垂直整合”的制片路线和讲究计划系统管理模式带进了公司,使其呈现出不同其他香港制片公司的“西洋化特征”,其作品大多是西方伦理剧包装的中国家庭故事片或富丽堂皇的大型歌舞片,故事结构、剪接调度、镜头运用都受到好莱坞的影响。电懋还笼络了张爱玲、姚克、秦亦孚宋淇、孙晋等著名文人负责剧本提供审编工作,奠定了其重视电影剧本的传统。有了现代化的制片体制、优秀的创作团队以及永华的一流创作设备,电懋很快走在了制片公司的前列,成为拥有强大制片能力的电影企业。
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成立 (1958年)
在南洋发展戏院的邵逸夫于1957年只身回港涉足制片业,并向港英政府买下了清水湾一块面积为46公顷的土地,削山建立邵氏影城。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自任总裁,周杜文出任公司总经理,邵仁枚则仍在新加坡从事邵氏公司于东南亚地区庞大的发行任务。至此,“邵氏兄弟”正式接管“邵氏父子”的制片业务,而“邵氏父子”从此只经营戏院和影片发行。“邵氏兄弟”公司以巨资兴建片场为起点,拉开了其在香港组建大型工业化制片的序幕。邵逸夫生于商业世家,之前与三哥邵仁枚在南洋从事过多年的发行工作,和上海、香港的邵氏公司一直保持一种漠视政治理念的商业模式,邵逸夫主持邵氏后推行大型工业化制片体制,打造出地跨香港和南洋的娱乐业王国。
《野玫瑰之恋》把吉普赛女郎《卡门》移植到香港夜总会舞女。
[代表性电影]
《野玫瑰之恋》 1956年
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名作《卡门》和约瑟夫•冯•斯登堡的作品《蓝天使》,描述一香港夜总会歌星邓思嘉为人泼辣不羁、玩弄感情,后与琴师梁汉华假戏真做而陷入良知的悔恨,最终在情人的手中死去。影片把吉普赛女郎《卡门》移植到香港夜总会舞女身上,体现出很浓重的好莱坞黑色幽默风格。
这是“电懋”公司全盛时期推出的一部时装歌舞片,由香港金牌导演王晶之父王天林导演,编剧则是有“才女”之称的秦亦孚。影片塑造了一个风华绝代的舞女“野玫瑰”的形象,其中多场歌舞戏的视听效果均是美不胜收,野玫瑰一角由电懋当家花旦葛兰出演,她举手投足全是戏,恰当的拿捏了那种轻佻又重义的人物特征,而她能歌善舞的特点也自然挥发的淋漓尽致。片中的歌曲由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创作,李隽青作词,葛兰主唱,于50年代风靡一时,连后来的台湾大导蔡明亮也颇为动容,并在其作品《天边的一朵云》里安插了多次致敬本片的段落。
导演:王天林
主演:葛兰、马力、沈云、田青
邵逸夫于家中排行第六,人称邵老六,行内人则称“六叔”。
[代表性影人]
邵逸夫 1907年10月4日-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创始人,于家中排行第六,人称邵老六,行内人则称“六叔”。邵逸夫19岁中学毕业便随三哥邵仁枚前往新马开拓市场,开始了“天一”公司垄断上海、香港、东南亚的历史,而邵逸夫在1956年接手“邵氏父子”、修建清水湾片场、开始大厂体制的决定却影响了香港电影日后五十多年的命运。
邵逸夫的“邵氏兄弟”公司制片长达30年,摄制电影超过1000部,获金马奖、金像奖几十个,鼎盛时期更是连年折桂亚洲影展,赚得铜满盆钵。邵逸夫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旗下网罗了诸如邹文怀这样的能臣、李翰祥这般的名导以及凌波、林黛这些风华绝代的演员,开创了黄梅调电影和新武侠派电影两种风潮,无愧为香港电影历史上最伟大的实业家。邵逸夫秉承着家族式的经营观念,坚持大厂体制,也铸成了邵氏公司的落幕,却也启动了无线王国的诞生,邵逸夫至今仍与红颜知己方逸华打理无线的生意,年过100倒也精神矍铄。邵逸夫还是著名的慈善家,迄今为止,无数学校都有他出资赞助的逸夫楼存在。
葛兰 1933年6月13日-
葛兰原名张玉芳,自幼立志做歌星,1933年出生于上海,1955年考入卜万苍导演创办的“泰山”影业公司,她蒙卜万苍导演宠幸得以跟随黄飞然、叶冷竹琴等人学习西洋唱腔,除此之外葛兰也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1955年葛兰迁往参加蒋介石的祝寿晚会,表演曼波歌舞而被“电懋”公司看重,葛兰也从此走向巨星之路。
葛兰本人能歌善舞,最适合出演西洋风味的华丽歌舞片,“电懋”主打现代时装剧的时期,葛兰也成了公司对抗邵氏的一大力量。其中《曼波女郎》为葛兰量身定做,而葛兰也不负众望,举手投足都是戏,一时掀起港城和南洋的曼波热潮,1955年她接演王天林的《野玫瑰之恋》,再次让她成为炙手可热的影坛花旦。葛兰除了在影视圈打拼,也推出过个人唱片,风格大多为旖旎华丽的上海爵士,葛兰也深受马来西亚导演蔡明亮喜爱,《天边的一朵云》之中便有多首葛兰的歌曲出现。
1956-1958年 大厂体制成型 电懋邵氏掰手腕
1958-1964年 国语片势头渐长 黄梅调电影成风潮
1964-1970年 电懋飞来横祸邵氏独大 新派武侠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