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对于全球华人来讲是个极其重要的年份,就在这一年的7月1日,中国南方美丽的港口城市香港,终于结束了长达百余年的受英国殖民历史,正式回归祖国的怀抱。这既是现代中国强盛繁荣的国力标志,在管理香港问题上实施其一国两制的方针,更为未来海峡两岸的统一,确立了一个方向。同年,一首名叫《东方之珠》的歌曲,也因为代表性的呈现出香港的沧桑变化,因此在回归的气氛中重新流传起来,更在未来成为所以香港主题的流行音乐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歌曲。
昔日的“东方之珠”香港。
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外贸和航运中心,历史的变迁,也让香港从一年当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城市,并挤身“亚洲四小龙”的行列。香港有美丽的夜景,尤其是1998年之前香港启德机场运营的几十年间,由于启德机场位于香港市中心的原因,从晚上抵达香港的飞机上,可以看到香港万家灯火绚丽多彩的繁华景色,宛如黑夜中的明珠,香港也因此赢得了“东方之珠”的美誉。而一个城市霓虹灯的亮灯程度,往往也反应出一个城市的富裕程度,所以,“东方之珠”这个称谓,实际上更是对七、八十年代香港经济之繁荣的间接说明。
《东方之珠》最早出现在音乐作品里,是在1981年推出的一部名叫《前路》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里,当时作为主题歌的这首作品,由香港音乐大师顾嘉辉作曲,郑国江填词,并由当红的女歌星甄妮演唱,其中洋溢着一种非常朴素的城市励志精神,也很快受到当时许多香港市民的喜爱,甚至还包括像罗大佑这样的台湾音乐人。
罗大佑《青春舞曲》。
1985年,已经推出了三张个人专辑,并且成为台湾流行乐坛一个文化符号的罗大佑,以一张名为《青春舞曲》的现场专辑暂别了歌坛,由于和当时的台湾当局的文化政策不满,更于次年移民美国。在美国定居的多年间,身为音乐人的罗大佑由于多次踏足香港,也开始对这个当时在经济上处于繁荣顶峰的城市发生了兴趣,并将音乐创作的视角,投向了对这个在现代中国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身上。由此,罗大佑也在1986年创作了同样叫做《东方之珠》的歌曲,而歌词部分更是邀请当年甄妮版《东方之珠》的填词者郑国江执笔,并最终交由当时香港著名的剧集、尤其是武侠剧集主题曲的演唱者关正杰演绎。
罗大佑创作粤语版《东方之珠》的背景,适逢1984年中英两国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签署《中英两国声明》的历史时期。在当年,《中英两国声明》签署后,曾经一度引起港人的恐慌,甚至还导致了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移民潮,甚至有人还将其与1979年美国与当时台湾当局“断交”历史事件相提并论。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还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接连发生的“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事件有关,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国际媒体的渲染,也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在国际上的形象,被一定程度上扭曲和歪曲。而虽然同宗同族,但香港在经过了百年英国的殖民统治后,也由于和祖国大陆的文化、经济交流都相当的匮乏,更使当地百姓对祖国大陆的了解,甚至并不比外国人好多少。这种误解,以及对国际媒体报道中中国大陆贫困、专制的印象,就使得当时的香港人对于九七回归,有了一种先天的偏见。
而关正杰演唱的《东方之珠》,则在着重“龙裔”和“斗志”这样的内涵后,让音乐作品于政治之外,赋予了更多的“香港精神”,因此也获得了当时大量香港市民的共鸣。
“思想家”罗大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作为音乐人的罗大佑,终于确定了将香港当成自己音乐事业的第二个起点,随着“音乐工厂”这个厂牌的揭幕,罗大佑也将音乐视角从台湾正式转向香港,并于此时将自己的旧作亲自改写了国语歌词,并于1991年推向市场,这就是后来那首在九七回归期间,经常可以听到的那英和刘德华合唱版的《东方之珠》。
如果说《鹿港小镇》、《童年》、《光阴的故事》和《是否》等等作品,是罗大佑作为一个歌手或唱作人的经典瞬间的话,那么《东方之珠》就是他作为一个音乐人的巅峰之作。这首作品在作曲上共分为两个部分,主歌部分运用了非常柔和的中国五声音阶,从而营造出一种隽永、舒展的古典传统意境。而在适合合唱的副歌部分,则又运用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作曲技巧,从而以严谨的和声与华丽的结构,让作品呈现出一种大气恢弘的艺术效果。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的盛会上,这种大气恢弘更经曲百万香港市跟着电视的合唱,从此深深的印在了每位华夏儿女的心头。
从《中英联合声明》到“移民潮”,从启德机场的弃用到1997年的回归,《东方之珠》这首作品,最为难得的就是它也同时经历了香港人对祖国大陆从疑问到认可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文化、科技等一系列领域取得的骄人成就,不仅让香港人终于放下了回归后的心理包袱,更让经受殖民统治百余年的香港人,终于因为有了强大祖国的依托,而有了除经济繁荣之外的大国公民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下再度演绎《东方之珠》,自然有了物质和精神双生收获的含义。
而一首歌曲能够在这种坎坷沧桑的岁月里,伴随着风风波波、起起伏伏的历史一起成长,也就让它比其它单纯以赞美和歌颂为主的作品,拥有了更厚重的文化底蕴。
(文/爱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