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突破:
主旋律+商业大片
1999年5月,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成立,韩三平出任集团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主抓集团制片环节,任务是让中影按照企业制度发展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
中影独大,但是大也有大的难处。事实上,中影是8家单位共同组成,行业跨度大,8家单位长期处于“整而不合”状态,产业链条并未彻底打通。2003年,中影被确定为制片分公司改制单位,旗下五大制片公司各自吸纳股东,资金来源五花八门,制片业务并不理想,合资公司尝试后纷纷解散。
面对这样的局面,韩三平的强势没有变化。“他是你能遇见的那种决断力和执行力极强的制片人。”宁浩曾如此评价。韩三平还找到了打破局面的第一个抓手。从1999年中影集团组建,就推出了一部主旋律电影《横空出世》,2004年,影片《张思德》上映,第一轮的城市票房大概是2000万元,进行了新的尝试,而真正将主旋律影片推入一个崭新模式的影片。此后,中影集团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将主旋律题材进行大片式运作和营销。直到《建国大业》的成功,将这种“实验模式”带向了一种最好的商业结果。
韩三平非常得意,“从峨眉厂到现在,我可以非常骄傲地说,中国近15年来,《焦裕禄》、《横空出世》、《1919》、《孔繁森》、《赢家》、《云水谣》、《张思德》再到《建国大业》……说谦虚点60%是我一个公司做的;1亿以上的商业大片,也有50%是我做的,这是铁板钉钉的事。”
除了主旋律电影之外,韩三平同样也在探索商业片模式。“集中华语或者集中大陆、香港、台湾的优秀电影人,制作大型商业电影或者大型艺术电影,向全世界销售发行,这是我们制片业的第一个努力方向,我们正在做这种努力。”2007年11月,站在北大百年讲堂,韩三平对台下的学子讲起了自己的“大片战略”,这也是他上任后兴趣最大的工作。
韩三平随后推出一系列高成本高回收的商业大片,包括《无极》、《投名状》、《赤壁》、《梅兰芳》等,使得中国电影开始进入成熟的大片时代,也使之在影视制作方面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韩三平对于大片不仅有情结,还有野心,“我就是借鉴美国的经验。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搬过来就能用”,“这种模式我从未失手”。
2007年初,中影集团成立制片分公司、营销策划分公司和影院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韩三平提出在制片、制作、营销宣传、影院投资、发行放映和电影后产品开发六个环节提高中影的竞争力,电影企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思路更加明朗。
“中影主要是2个方面的成绩。其一是中影公司对引进大片发行权的垄断,所有进口片的利润都是中影的。另外就是院线制改革中,组建了多条电影院线,签约加盟影院几百家。这两点是中影的经济利益保障。”石川说。
在院线方面,中影通过参股的方式,组建了七条电影院线,签约加盟影院达400多家,票房占全国市场份额一半左右,其中星美集团和新影联都是中影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除了院线,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CCTV-6)还是中影的成员单位,是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
争议性格:
义气强势的“三爷”
正如多数评论者指出的那样,中影的独大,来自于垄断。中影和华夏是全国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两家公司。之所以只让中影和华夏两家公司拥有影片进口权,是因为国家为了保护国内的电影产业不会受到国外,特别是美国大片的冲击。而正是由于中影这项重要的政治功能,使之有了别的公司无法企及的垄断资源。正是这种垄断资源使得中影在发行自己影片的时候依然有着其他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位圈内人士介绍,院线在为影片安排放映时间段的时候,会考虑是否是中影的片子,“因为中影手里有大片的发行权呢,如果不给中影几分薄面,等到有好的大片上映的时候,中影可能会在拷贝数量上进行限制。少给几个拷贝,就会少好多次的放映,院线会少赚很多钱。”
垄断引发了业内人士的不满。据《羊城晚报》报道,2009年,新画面公司董事长张伟平曾炮轰韩三平是“座山雕”。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韩三平曾面对两次被调查的传言,有次正好赶上当年的新年音乐会,有人建议他出面辟谣,“他摇摇头,不去”。
在石川看来,韩三平算得上是有一定魄力的人,性格比较豪爽。帮助过冯小刚,也扶持过包括陆川、宁浩在内的第六代导演,给予他们进入主流视野的机会。
一手由韩三平提拔的陆川昨日接受早报记者采访,他回忆道:“当初在电影学院,我的老师也是韩总,然后韩总把我带进北京电影制片厂。为了让新导演有戏拍,我记得他经常会出去募集资金,筹钱来做青年导演计划,每年给10到15个新导演拍戏的机会。他对我们没有别的要求,就是戏拍好。”陆川执导处女作《寻枪》。为了鼎力支持,韩三平决定出演一个角色。“我拍第一部电影《寻枪》的时候,他经常不放心来探班,结果就被我们逮住演了这个角色,让我和姜文都没想到,他演技这么好。”
很多人眼里,韩三平是商人,但是陆川认为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电影人,“他除了电影没有其他别的爱好,生活中也很朴实,你能看到他就经常穿一布鞋。但是他对别人却很豁达,尤其是对年轻导演的培养和对电影人的保护支持,从来不讲利益。前几天我们送别吴天明的时候,说第五代导演都是他提携的,可以说新一代中很多都是韩三平帮忙才走到今天,包括宁浩、徐静蕾、赵薇,还有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据我所知剧本就是韩总给他的。我后来拍《南京!南京!》的时候当时投资方临时撤资,他还组织看样片,游说他们继续投,让我特别感激。我现在的新片,也是他一手确定,当时美国导演变卦了,他就找我过来聊了三次,最后决定由我来拍。他像我一个师长一路扶植着我。他还扶持很多私营的电影企业,博纳、华谊、小马奔腾……造成现在这种百花齐放的市场。”
在这些受恩于他的后辈眼里,韩三平是个讲义气,重情义的人,有点江湖气,“所以我们私下都三爷三哥乱叫,他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很讲究人情味。”很多中影员工眼里的韩三平是另一副面貌:性格暴躁,容易发火,喜欢骂人,而且难听。
评价两极,但韩三平身上确实的电影情怀不容忽视,爱好毛泽东的他,也承认:电影不可能兴邦,更不可能亡国,它就是一个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