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金九银十”求职季,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企业看重高校毕业生的实习经历。然而,企业实习机会“僧多粥少”,利益驱动之下,付费实习/内推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成为黑灰产业。
付费求职这一现象最早在留学生群体中出现。除了院校和绩点外,许多国外院校对候选人的实习和科研经历也十分看中,于是一些留学机构开始提供付费实习项目,帮助同学们“提升背景”。近年来,国内公司在招聘时越来越看重候选人的实习经历,越来越多的机构也将目光对准了国内高校。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1076万人,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且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就业焦虑下,求职无门让不少在校大学生担忧自己“毕业即失业”,纷纷选择提前实习以充实简历。
图源:IC
去年,58同城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基本所有求职的毕业生都有过至少一次实习经历。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名企实习,是高校学生竞相争抢的“香饽饽”,部分热门岗位甚至达到了“千里挑一”的程度。
图源:网络
而对于一些非一线城市、非重点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学历背景不够突出、地理位置没有优势、获取信息不对称等,直接成为他们拿到大厂名企实习offer的“绊脚石”。僧多粥少的时候,大部分有需求的学生找不到实习。这时有人声称自己掌握了资源,不管资源是真是假,变现的几率都很大。正是瞄准了这种现象,一些中介机构开始以提供实习机会为服务,向有需求的大学生收取一定费用。
求职辅导机构抓住“商机”,渲染“没有大公司的实习就无法得到好工作”的恐慌情绪,引诱求职焦虑的在校大学生“付费实习”,一些大学生为购买虚假实习证明耗费不菲。
图源:南都周刊
其中一些知名券商的实习生也冒充正式员工来招聘实习生,并借此牟利,可谓是把某种行业“潜规则”演绎到了极致。
今年五月份,知名博主“王大力如山”曝光了几家知名券商研究所的实习生,冒充正式员工招聘实习生,帮其完成实习工作的事情。中介瞅准机会,与金融机构员工里应外合,做起了明码标价的付费实习生意。比如,去国际投行实习一个月需要花17000元,去国内头部券商实习需要2万元……据介绍,还有部分金融机构存在打着正式员工的旗号,大搞“付费内推”的现象。
图源:淘宝
付费实习产业链是一个像身体一样的网络,彼此间相互协调,单靠企业里的一两个人做不起来。有人贩卖信息,有人散播焦虑,有人负责“美化”简历,培训面试技巧,有人使用手里的内推特权,甚至,这些内推权都不需要使用。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有竞争的地方就有“捷径”,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付费实习”的灰色产业链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是套路陷阱重重,潜藏着巨大风险。
绝大多数“付费实习”都是没有质量的“水实习”,例如,一些中介的“内推实习”其实是公司的外包工作,能学到的东西十分有限;有的完全就是一场骗局,中介提供岗位让学生远程实习,实习导师、实习任务以及实习证明全靠机构编造。
图源:新华社
付费实习学生不可能做公司真正的工作,因为身在企业内部的导师一旦把具体工作内容发给学生,就是泄密。这一点也得到了一位求职公司创始人的证实。她说,这甚至不是求职公司品控的问题,因为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假岗位,就不可能让你做真任务。所以更多的求职公司干脆骗学生,让他/她以为自己在实习。也就是让学生在那位员工——所谓“导师”的私自指导下,1对1在家干活1个月,美其名曰,“远程实习”。
也有些远程实习标明“走人事”,因为学生很在意这一点。但这只需伪造一个PDF的成本,如果是邮件,甚至你伪造一下网页源代码就能解决。
图源:财经杂志
一位在互联网大厂负责招聘的知情人士介绍,对于所谓“付费实习”项目,他们有所耳闻。因此,在面试之前,公司会根据求职者提供的简历信息做相应的摸排。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只需问几个问题就能分辨出应聘者是否真的有工作能力。一位传媒行业的HR更表示:“所谓花钱的实习机会基本是骗术。”
还有参与“付费实习”的大学生遭遇退款纠纷。据了解,这些求职平台声称能帮助学生找到心仪公司的实习录用Offer,但即使学生没有被安排进事先约定的公司,也只能最多申请六成的退款。一旦学生不满意要求退款,相关平台便拿招聘门槛低、常年有实习缺口的普通公司搪塞学生。
“想在短期内走捷径给简历提色,意义不大。”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小雨此前也在求职公众号上了解到实习内推。中介开出2万元的价码,声称可以提供“某4A广告公司的实习推荐机会”,而要想真正到岗实习,还需再额外交一笔钱。高昂的费用劝退了小雨。后来他通过招聘官网向公司投递了简历,一分钱没花就获得了实习机会,其间还拿到了工资补贴。
付费实习成果“水分大”,中介退款难、玩消失,于有强烈实习需求的准毕业生而言,他们不仅面临一定的钱财损失,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美好的人生规划遭遇不小的挫折。
大学生追求背景提升本无可厚非,但切不可落入不法中介设下的消费陷阱。
图源:网易云音乐
根据相关规定,无论是在校生实习还是毕业后正式入职,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都不得向实习生或劳动者收取费用。那些打着“实习内推”抑或“付费实习”旗号的交易行为,看似是凭借人脉等优势资源换取经济利益,实则踩中了法律的底线与红线,将有意义的实习演化为赤裸裸的生意。
图源:新华网
本着保障包括实习学生在内的多方利益,有违规劣迹的此类付费行为必须被及时叫停。综观专家建议、经验帖等各类信息源,不难发现实习就业可供选择的多条渠道,诸如留意学校提供的实习招聘信息、利用好宝贵的校友资源、关注目标公司的官方网站。
“买”来的实习机会虚实不明、真假难辨,能否真正起到提升自身能力的作用恐未可知。从这个意义上讲,付费实习非捷径,以真才实学、正规渠道博名企青睐、宝贵机会才是通途、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