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家卫健委网站公布全国新冠疫苗接种情况,截至2021年3月23日,全国各地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8284.6万剂次。
3个多月前批准上市的中国首款新冠疫苗属于灭活疫苗,而目前我们绝大多数人接种的疫苗类型也属于灭活疫苗。
你接种疫苗了吗?你对灭活疫苗的了解有多少呢?本期《网易健康·疫苗科普系列》带你学习。
指导专家:余文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
什么是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的制作原理是,先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把病毒灭活,使之失去致病能力和复制能力,然后将这些病毒的“全尸”输入体内,使免疫细胞认出病毒的模样,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这种研究路线比较传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早在1896年,德国科学家柯利(Kolle) 在减毒活疫苗的基础之上,用琼脂培养霍乱弧菌后再将其加热处理,经过多次改进制成了霍乱灭活疫苗。这种灭活疫苗在1902年日本暴发霍乱大流行时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并取得成功。
灭活疫苗的有效性
如今,人们普遍使用的脊灰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狂犬病疫苗等也都属于灭活疫苗。它们的保护率都很高,有人就问了,那此次上市的国产新冠灭活疫苗保护率才79.34%,够用吗?
世界卫生组织设定了疫苗保护率不低于50%的标准,而此次上市的新冠灭活疫苗79.34%的保护率远超最低门槛。大家要知道,接近80%的保护率,并不是说100个人打疫苗,80个人有效,20个人没效,而是打了疫苗的人,发病风险比没打的人小80%。
灭活疫苗的安全性
此外,衡量一款疫苗质量的好坏,除了看其有效性,更要看其安全性。灭活疫苗在安全性方面是比较出色的。
由于注入体内的是病毒的“尸体”,死透了的病毒没有复活的机会,所以理论上来讲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较高,比如狂犬病疫苗甚至连孕妇都能接种。
此次的新冠灭活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轻度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其他常规接种的灭活疫苗类似,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疼痛、局部的硬结等,轻度发热病例不到2%,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百万分之二,且未必与疫苗相关。
灭活疫苗是怎样走出生产车间的?
一支灭活疫苗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需要经过细胞培养、病毒培养、灭活、纯化、配比、灌装、包装七大步骤,其中,质控检测贯穿全程,新冠灭活疫苗也不例外。
首先需要从患者身上获取病毒毒株,再把这些毒株接种到试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中进行繁殖扩增。比如制备流感疫苗时,其毒株就是在鸡胚中培养的,而新冠病毒是在一种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中培养的,因此新冠灭活疫苗后面备注了“Vero细胞”的字样。
接下来,经过收获-浓缩-纯化-灭活等多个步骤,制备出灭活疫苗。通过一期、二期、三期临床试验,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注册上市。经检测符合质量标准的疫苗,还需要经过生产、批签发、流通阶段后才能接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上市的新冠灭活疫苗包装上,都有一个疫苗的 “电子身份证”,即疫苗追溯码,扫码出入库和扫码接种,疫苗“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都有迹可循,对疫苗储存运输、接种流程起到了监督作用。
灭活疫苗就没有什么局限吗?也有。
一方面,因为要对病毒灭活,需要用到高等级生物安全设施—P3实验室,这对疫苗企业的产能建设是个挑战。另一方面,因为进入人体的已经是病毒尸体,刺激性弱,所以需要的注射剂量大,注射次数多,当前临床试验也表明,此次的新冠灭活疫苗接种第二剂后能形成较好的免疫效果。
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