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凭脉用中成药”培训班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培训班以“凭脉用中成药”为主题,由非遗太素脉法传承人、北京医院主任药师杨莉萍教授主讲,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师、医学研究者及中医爱好者踊跃参与。
3月29日上午,培训班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学术部陈安主任的致辞中拉开帷幕。陈安主任强调,脉诊是中医诊疗的核心技术,而中成药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此次培训意义深远。随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脉象研究专委会会长刘炽京专程从广州赶来,为培训班致辞。他指出,脉诊是中医的“魂”,中成药是中医的“魄”,魂魄结合方能实现中医药的精准诊疗。培训班由世界中联脉象研究专委会秘书长邵广兴主持。学员全程参与度高,学术氛围热烈。
本次培训班为期三天,内容涵盖六维脉法、外感脉诊与辨证、中成药适配与方解,注重理论与实操并举,促使亮点频现。
此次培训班,杨莉萍教授首先通过十个典型案例(西药久治不愈而用中成药快速治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成药的临床优势。她从基础脉、复合脉与综合脉入手,揭示了脉象的底层逻辑,解构了脉象的基本组成,并重构了脉象的“四梁八柱”,展示了脉象的“六维空间”。这一讲解让学员们对脉诊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有了全新认识。她还聚焦脉法基础,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六维脉法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机和病势,并结合中成药的适配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学员们在理论学习后立即施行摸脉实操,现场互动频繁。
接下来,围绕外感辨证与中成药适配,杨莉萍教授系统讲解了辨病因(内因外因)、辨病证(主证兼证)、辨阴阳(阴证阳证)三个方面,并总结了外感病(包括各种感冒、流感、瘟疫)的治疗原则和选药原则。聚焦中成药的方解,通过对经方验方的溯源分析,帮助学员理解中成药的组方原理。最后,杨莉萍教授详细解读了解表药和清热药的分类及应用,包括风寒感冒用的辛温解表类中成药、风热感冒用的辛凉解表类中成药、暑湿感冒用的清暑化湿类中成药,以及应对时疫瘟疫的清瘟解毒和清热解毒中成药。并结合具体案例,通过脉象分析详解辨证施治的思路。学员们在互动与讨论中积极提问,现场学习氛围浓厚,教学相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培训班的一个亮点是一位学员的母亲意外成为“旁听生”。这位母亲原本是来请刘炽京会长诊病的,候诊之余,跟着女儿一起听课。但令人惊喜的是,听完第一天的课程后,她居然能够把到脉,并能分清浮脉、弦脉等基本脉象,并对把脉产生了浓厚兴趣,第二天继续旁听。课后,她专门找到杨莉萍教授致谢,称赞课程“对比西药讲中成药,对普通人特别有帮助!”这不仅为培训班增添了温馨氛围,更体现了培训内容的通俗易懂和实用性。
培训结束,学员们久久不愿离去,希望向杨莉萍教授进一步学习新知。杨莉萍教授与学员交流道,脉诊和中成药的应用存在着相当难度。把脉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即使是中医师,未经专门训练和长期积累也难以掌握。此外,中成药品类繁多、组成复杂,临床应用缺乏系统性培训,有些西医师仅凭说明书选药,导致用药不对证、重复用药等问题。培训班通过理论与实操结合的方式,帮助大家克服了部分难点,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三天的培训让学员们收获满满。一位中医世家的医学博士在最后一天反复表示“很有收获”,特别是杨莉萍教授将28脉用表格展示出六个维度,以及对中成药方解的剖析使他获益良多。刘炽京会长也在有限的时间内加深了对外感脉的理解,并在下午问诊时成功应用。培训班学员有中医师、中医世家的医学博士、脉诊仪研究专家,虽专业修为略有差异,但通过三天的学习,均对脉诊和中成药的应用有了全新认识和信心。
本次会议是“凭脉用中成药”系列培训的首期,内容以外感病的脉象和辛温/辛凉解表中成药为主。主办方表示,今后还将推出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免疫病、过敏性疾病等脉象和中成药的系列培训,这次由杨莉萍教授实现了良好开端,未来也将继续聘请杨莉萍教授这样的实力派专家授课,通过持续推动中医药诊疗技术的传承与创新,进而为健康中国助力,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