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特斯拉官方数据引争议数据解读、隐私侵权成伴生难题)
随着特斯拉公布撞车事故前30分钟的行车数据记录,维权事件正朝着解决核心矛盾的方向发展。
除提交事故前30分钟行车数据记录外,特斯拉在多重压力下已经公布了事故前1分钟的行车数据,但没有让事件向明朗方向发展,不仅牵扯出隐私侵犯等问题,维权车主、行业乃至社会对数据本身的内涵乃至真实性等亦有疑问。据此,《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特斯拉中国、汽车行业专家、民事律师等多方,以求厘清数据背后的争议焦点与破局之道。
“黑匣子”数据对外公布
行车状况进一步还原
据《证券日报》记者观察,与此前多起特斯拉事故争议不了了之不同,此次“车顶维权”让特斯拉首次在国内公开数据,不仅推动争议朝着探寻事件真相方向发展,在整个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4月22日晚间,特斯拉对外公布维权车主事故发生前一分钟里关键的5.32秒数据和文字说明,同时,将事发前半小时的车辆原始数据发给了涉事车主张女士。
通过数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行车情况的几个基本事实。车主在一开始踩刹车时,力度较轻,随后逐渐加重;车速一直在降低,最大减速度大约0.7g左右;刹车主缸的压力不断上升,直到几乎满刹车需求的140.7bar压力,这表明无论助力失效与否,物理刹车部分工作正常;ABS已经启动,说明轮胎与地面之间逼近摩擦极限,证明ABS系统正常工作;AEB自动紧急制动生效,证明了iBooster(智能化助力器)和ESP系统(车身电子稳定系统)都正常工作。
数据一出,特斯拉并未赢得外界的完全信服。“首先,没有刹车踏板位移具体信息,无从判断是驾驶员狠踩还是助力系统建压完成;其次,当时的路面情况没有官方口径的提供,以及各个轮胎传感器的数据,所以无从判断ABS的触发是否真的达到了路面的摩擦极限,是否真的到了轮胎要产生滑移的边缘。”有车企技术项目主管工程师对记者提出了上述的质疑。
该工程师还告诉记者,从特斯拉公布的数据可以确定,刹车系统物理结构没有问题,提供了一定刹车力。“0.7g的减速度超过了博世iBooster标定的断电、错误等情况下的无助力刹车最大值(0.4g),所以助力系统也在工作。”
事实上,与燃油车车主可以借助工具通过车辆OBD接口读取到行车电脑的数据不同,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行车数据如同飞机的“黑匣子”,属于保密信息,并非车主自身能获取的。与此同时,作为还原事故真相的关键,数据能否“说实话”,以及数据对场景的覆盖和还原真实度同样存在争议。
据记者了解,关于特斯拉行车数据的EDR记录和后台记录。特斯拉提供的数据皆来自于后台,也就是车辆行驶过程中传回后台服务器的数据,这部分数据理论上可以被修改。但从车辆中EDR(EventDataRecorder,事故数据记录器)提取的行驶数据,仅支持物理接触读取,也就是接触车辆,插线进行下载读取,且只能读取不能修改。
此前,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通过调取EDR数据、特斯拉LOG数据、监控录像等经过综合交叉证实,在美所有案例中出现“刹车失灵”“意外加速”的案件无一例外全是车主误操作。
回顾国内类似案例,一起发生在2020年8月12日浙江温州的事故引起记者注意。彼时,车主陈先生称,在行车过程中车辆失控加速,踩刹车没起作用,撞了十几辆车才停下来。随后警方委托了温州市汽车工程学会下属的司法鉴定机构出具了报告。“我们通过特斯拉一方,从位于美国的特斯拉总部后台,提取了这辆车子事发之前传输到后台的数据和EDR的数据进行了印证。”该机构负责人表示,通过数据印证,情况是车主在发生碰撞前,脚没有踩制动踏板,而是踩在加速踏板。即车辆是处于持续加速的状态,而且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数据甄别和解读
是一道难题
针对特斯拉向外界公布的事故前1分钟数据记录,由于信息更为有限,也导致了外界对这份数据的解读尚未有统一答案。
“在这个案例中,底层逻辑首先是判断企业提供的数据是否真实可信,是否是原始未改动的完整数据,然后才是对所提供的数据是否能够充分界定事故原因及责任等问题的考量。从数据真实可信的角度来说,目前特斯拉很难自证清白,难以证明所提供的数据是原始未经改动的数,这也是目前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有国内车企自动驾驶项目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述负责人还表示,核心数据首先需要内部的密码或特殊权限才能访问。至于刹车问题的数据分析,前提是要知道(特斯拉)这些数据的内部逻辑。目前不太清楚国内有哪些机构有能力做这些分析。
当记者问到目前电动汽车的原始数据的控制权时,上述负责人表示,实际控制权归主机厂所有。“当前用户数据和行车数据都会通过车辆的网联模块并通过移动网络传输到车企的数据库进行存储。”
对此,有不愿具名的资深民事律师对记者表示,原则上,行车数据作为个人信息可以根据《民法典》第1034条第二款适用关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定,特斯拉应该根据用户授权公布数据。“目前,用户已经进行了公开维权,对于特斯拉来说,公布数据便成为一种自证清白的行为,同时有益于公共安全和舆论监督。”
可以看出,在车主围绕着“刹车失灵”进行的维权过程中,车主与特斯拉双方的争议焦点在于数据的真实性和解读上。而始终难以达成统一意见的背后,也显示了对数据主动权的争夺激烈性。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如何建立一个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确保数据安全、满足政府监管要求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如何保证车辆数据的真实性和防篡改性,是当前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技术部部长王耀称,针对数据能否被篡改,有效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协会已经联合相关企业、检测机构进行深入探讨推出了基于大数据平台解决方案。
“我们的思路是让车企每隔一定时间上传一个数据指纹,其中不包含任何原始数据信息。当发生事故时,可将车企提供的数据与此前上传的数据指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这个数据是否被篡改过。”王耀表示。
“这次事件,确实暴露出来很多问题。但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讲也是一件好事,让公众知道数据的重要性,对企业责任和政府安全监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经专栏作家林示表示,未来一定会加快相关立法,也会让车企对包括控制策略、软件架构等方面的安全更加注重,从而积极正向的让消费者更加信赖新型汽车产品。